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构建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2019-12-10 09:29李丽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特色生活化实验

李丽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载体承载着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期待,采用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有用化、重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动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

【关键词】生活化 实验 教学特色

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历来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数学教学的改革更强调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首先强调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然后是能力问题,第三才是知识问题。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工作,带动了课堂上的两个变化。

一、三方面的工作

1.数学知识由抽象化转变为生活化

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时,按原来的教材以及大纲的要求,学生学会的是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他会知道1厘米有多长,知道10厘米有多长,可是给学生一枝钢笔他就不一定知道这枝钢笔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孤立起来,不会进行实际的应用。在学习千克和克时,我们的学生对1千克=1000克掌握得相当有水平,但他们仍然只是会换算,不会实际应用,不知道一个鸡蛋大约是多少克,一袋食盐有多重。

现在的教学就大不相同,教学能和生活知识紧密结合,同样得讲长度单位,我就让孩子用厘米或米实际的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度、钢笔的长度,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还让学生自己寻找除了可以测量课桌的高度,还可以测量它的哪些部位的长度,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发现可以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宽、厚,课桌桌堂的长、高、宽、深等。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可进行测量的部位中,体现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尤其是课桌的宽度与课桌的深度是一个意思,这一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同样是讲重量,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份作业,在父母的协助下调查家中物品的重量,第二天在上课时将学生的调查情况列举在黑板上,经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发现了克与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用克表示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如一块橡皮、一枝铅笔、一包快餐面、一袋牛奶等,用千克表示较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冰箱、电视、书柜、一箱牛奶等。

2.将无用数学转变为有用数学

数学计算是有价值的,但是大量重复复杂的计算是否合理呢?计算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以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差不多要花费一半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甚至有一些近乎表演式的多位数计算,学生可以直接计算三位数、四位数乘四位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口算的速度可以比计算器还要快。这种训练的价值在哪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了解,甚至是可以删除的内容。如有甲乙两个水管,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甲管5小时注满水池,乙管8小时放掉盛满的一池水,如果同时打开甲乙两管,几小时注满水池?这种问题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又如,鸡兔同笼,共有头20,脚50只,鸡、兔各几只?那么这种问题可以把它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让学生掌握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3.由重结果记忆转变为重思维过程

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用力点错位,重结果记忆,而不把劲用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激活上。例如:探索圆锥体积。我一改过去把结果告诉学生的做法,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是怎样得来的。先出示底和高分别相等的这样长方形和三角形两个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他们沿高旋转一周分别是什么形体?学生回答后再猜想得到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又怎样去证明呢?这样,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运用课件展示平面图形旋转成立体图形这一直观的表象,为学生从平面图形观念向立体空间观念转变铺路架桥,合理运用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知识间的过渡。接着探究规律:首先由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择用具(圆柱与圆锥体各一个)自由选择试验材料,如沙子、水、橡皮泥等动手进行试验。其次,学生汇报结果。这里我主要说明两种:一种是等底等高的情形,大家看到的是其中四个组的试验报告。用圆锥装满材料倒入圆柱内这样正好倒了3次,或是用圆柱体装满材料再倒入圆锥体中,也倒了3次。另一种情形是底和高不相等,装和倒的次数有的是4次,也有7次半的,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让小组之间比较用具、合作交流,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实验强调了这种关系存在的条件是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和高分别相等。并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字母公式V=1/3Sh。

实验表明,只机械记忆的结果,一是费力、不好记、记不牢,二是即使真的记住了,也是呆板的死知识,不能增值。而通过思维能力猎取的知识,鲜活灵巧,能举一反三,不断增值,成为再猎取知识的资本。

二、实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而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图解法”“情境法”“发现法”等多种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

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信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会学、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合作交流,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點,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在课外,学生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进一步去体验。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查阅资料,到微机室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收集信息,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市场经济,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增长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会读书观察;会讨论研究;会提问质疑;会实践操作;会检测评估;会分析总结;会批判创新,出现了喜人的教学效果。

经过实践,现在学生情况调查表显示:能积极主动学习的从51%上升到82%,积极发言的由57%上升到90%,主动质疑提问的由28%上升到67%,会动脑分析问题的由17%上升到6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个人对它的理解与运用仍未达到一定的境界,我期待把我对数学的理解告诉孩子们,同时给学生带来学习数学的快乐,给所有的学生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猜你喜欢
教学特色生活化实验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做个怪怪长实验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