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赵树理文学创作的动机与命运

2019-12-10 06:30张米娜顾海丽娄灿珠
时代人物 2019年15期
关键词:赵树理教化文学创作

张米娜 顾海丽 娄灿珠

赵树理作为近现代我国优秀的文学家,不同时期对其评价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效了解其文学创作的动机与命运,将会更准确的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加人们对赵树理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基于乡土生活的受众化是建国后赵树理文学创作的动机,然而受时代创作主流思想的影响,其文学创作饱受“批判”与“贬低”,对赵树理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应当关注其作品的现实性一面,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创作中的焦虑与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建国之后,我国社会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我国文学创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赵树理的影响更加深远,使得人们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时,具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其作品的创作动机为启蒙,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其动机为教化,真正掌握创作的动机,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作品内涵。因此,对建国后赵树理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更好地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的创作动机与创造命运。

1 赵树理概述

赵树理是我国近现代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出生于1906年,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建国之后,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使得赵树理的文学创造受到一定冲击,特别是在1966年,受到“周扬案”的牵连,被红卫兵所批判,并于1970年秋季死于被折磨的狱中。赵树理文学作品当中,形式较为通俗,语言生动,且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被人们所喜好,注明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其作品的主题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涉及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家庭、家族与乡里社会,在任何一个作品当中,基本上都含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2 赵树理文学创作的动机

2.1背景介绍

文学界对赵树理文学创作进行评价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之一为启蒙,即开启蒙昧,推动发展,而在新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又赋予其全新的含义,促进了我国思想界的发展。从本质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加之国家实力的落后,唤醒了部分人员的国魂,其认为应从思想着手,改变国家的现状,而这即为新文化运动。李泽厚曾说过,我国开展的新文化运动,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为救亡,另一方面为启蒙,在运动的早起,两组具有促进的关系,即启蒙为救亡的基础;而到了后期,救亡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逐渐胜过启蒙,使启蒙文学遭到较大的打压[1]。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为文学革命,而这一活动必然会出现新的文学,从以往的短语,秉承了新的词汇,是当时诸多学者努力而得到的,很多学者文学创作时,均涵盖了启蒙主义,其中,最为知名的为鲁迅。但在以救亡为主的时代,则产生了革命文学,使得文学创作由以往的启蒙,变为了教化。这一过程主要为1917~1937年的20年,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环境动荡,使得话语权逐渐落入到学者受众,从而赋予其启蒙者的角色。而到了1937年之后,在延安等革命地区,逐渐成立了新政权,将话语权收回,从而转变了学者的角色位置,由以往的启蒙者,变成了非启蒙者。

2.2创作动机

由赵树理的生活历程可以发现,其经历过解放前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启蒙、救亡与教化,但其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延安地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而教化成为了其文学创作中的主要动机,特别是在建国之后,这一动机更加显著。所以,应将其看成“教化文学”作家。从这一角度对赵树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很多理念当中,均含有教化的动机,如其曾经说过:“我并不想做文学家,只想做一个文学创作者,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争取更多的群众,以减少封建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同时,在解放后很多作品当中,也具有这一动机,以《三里湾》为例,文章主要以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主体,通过秋收、整党、扩社等内容的描述,一方面,阐述了解放时期人们的艰苦斗争,另一方面,还向群众传授新中国的生活新气象。

3 赵树理文学创作的命运

3.1批判与回归

赵树理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教化文学当中,赵树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传统的突破者,针对封建道德的缺陷,对其进行了较大的突破,同时也与同时代其他学者具有显著差异,对革命进行宣传,并解释国家发布的政策制度。对于赵树理的创作文学来说,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称之为教化文学。李泽厚曾经说过:鲁迅作为近代优秀作家之一,不仅为启蒙者,又凌驾于启蒙,使其成为了思想者的同时,重视生命个体。而对于赵树理而言,赵树理扮演者教化者的角色,但其并不属于官方,而且还代表了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其凌驾于教化,具有务实的特点[2]

赵树理文学创作时,一直保持着真诚的态度,主体大多是以人民生活为主,重视农村的发展,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命运。因此,其在1958年,根据国家的发展方针,创作出《锻炼锻炼》这一作品,该作品当中,不仅符合国家的政治要求,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落后问题。在1960年之后,赵树理又创作除了一些作品,如《卖烟叶》、《田寡妇看瓜》等这些作品均存在与《锻炼锻炼》相同的特点。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教化文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歌颂赞美,另一种为批判讽刺,而对于赵树理来说,则选择了后者,这主要是其坚守自己的立场而出现的,赵树理文学创作时,作家并不是简单的对作品进行创作,更是要教化社会群众,表明其具有一个无私的心,因而在其作品当中,不仅只是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直接对政策进行解读,而是从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寻找生活與政策的切合点,进而创作出相应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赵树理的创作一方面迎合国家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回归了人本位,更多地关注了作为个体的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命运。

批判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赵树理文学创作时,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应被社会各界所赞扬,但实际当中,依然有一些人员对其批判,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教化重点出现了较大变化。在1953年,国家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该会议上,明确了文学创作的目标,即以构建英雄为主,使得我国文学作品内容基本相同,具有“一体化”的特点,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创作,构建出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以引导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而赵树理创作时,并未严格按照这一要求,未转变自己的观念,依然采用以往的创作手法,关注农村的生活与生存,重点为农村的发展,所虚构出来的人物更加接近实际,但与当时的“主流”相差甚远,因而被当时的学者们所批判。但从现代发展理论而言,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依然存在非常大的教育意义,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缺乏对农村了解的人,无法真正理解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本质,不能发现其作品中体现的焦虑。

3.2市井生活中的贬低

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当中,均存在大众化的特点,其中所指的大众即为农民。而在我国抗日与解放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农民放置在主要位置上,因而关注民生成为当时主流思想之一,这一阶段,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时,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在这一时期,赵树理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延安老革命地区,在这一地区,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更高,将文学的创作,看作是农民服务的重要手段[3]

然而在一个国家当中,大众并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包括工人、商人都各个阶层的人员,而赵树理只以农民为主,因而被他人所排斥。如夏志清曾这样说过: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当中,只有蠢笨的文笔,其采用的新主题,也是只按照原来的方式,对封建的反对,以及对党的颂扬,并无任何优势。这样可以的贬低,与夏志清自身的立场具有直接关系,而对于这一观点,在90年代得到了大部分作家的认同,这则是由于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在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城乡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到了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迅猛发展,逐渐拉开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这一背景下,社会各界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城市,认为城市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而开始贬低以农村为主题创作的赵树理。实质上,对以农村为主题作品的贬低恰恰是社会市井心态的一种流露,是对乡土文化的割裂。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近现代主要作家之一,赵树理文学创作主要以农村为主题,通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描绘,教会农民新中国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其对浓密内的真挚情感。但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一些作家并不认可赵树理,对其进行贬低与批判,影响赵树理作品的传播。然而实际上,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初期农村出现的问题,赵树理作品依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梦梦.浅析赵树理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例[J].明日风尚,2018,20(3):97.

[2]閆卫芳.论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家庭伦理书写[J].北方文学,2019,19(6):8-10.

[3]黄瀚.从“启蒙立场”到“学术立场”——三部文学史中的赵树理创作叙述[J].长江丛刊,2019,16(1):58.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赵树理教化文学创作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赵树理传经
秋夜
赵树理传经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