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睿洋
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时刻都在做着印象管理,尽量只表現出自己好的、想表现出的一面,而把身上不认同的部分努力掩藏。然而,你是否也常常自称“社畜”“屌丝”?你是否也曾大方承认不开十级美颜不敢上镜?这种“自黑”似乎越来越常见。
“自黑”也就是自嘲,即以幽默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缺点。根据这个定义,“自黑”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而每个部分都可以对“自黑”者有所助益。
1.知道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更何况其实人们并不那么喜欢完人。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效应叫作“出丑效应”,又叫“仰八脚效应”,说的是如果优秀的人无意中犯一点小错误,反而会更加受人喜欢。因为这显示出优秀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拉近了和他人的距离,让他人感到安全。因此,“自黑”是放低自己的身段,暴露缺点。这或许并不会给自己减分,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人际效果。
2.接纳自己的缺点。敢于“自黑”,不仅说明你意识到了自己存在这些缺点,还说明面对这些缺点,你可以泰然处之。因此,当你自嘲时,别人就无法再针对这些点来嘲讽你了。也就是先把自己黑了,让别人无处可黑。
3.以幽默的方式说出。“自黑”总是带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像是以旁观者的视角,以轻松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问题。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压力时,可以一边说自己已经是一条“成鱼”,一边继续努力;可以在“xx虐我千百遍”时,仍然“我待xx如初恋”。这种“自黑”的幽默,有一个术语叫作“self-defeating humour”,研究已发现这种幽默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而总体的幽默感伴随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压力事件。
看起来,“自黑”似乎对人际社交、压力应对都有所助益。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崇拜敢于“自黑”的人,觉得他们活得真实、自信、潇洒。
但我们也看到,这种有所助益的“自黑”有其前提条件——适当放低自己的身段,但又不能放得过低;真正接纳自己的缺点而泰然处之,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贬低自己。而这些条件其实是很微妙的,很容易越界。
要知晓自己的缺点,就需要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的不足之处。但如果过度察觉自己的不足,就会陷入自卑的状态,这种自卑也会因为过多的“自黑”而被他人察觉。这时,“自黑”不再是对自己缺点的接纳,而是为了避免听到他人的消极评价而先给自己扣上消极的帽子,是一种防御手段。这种基于自卑与防御的“自黑”会让个体消极退缩,惧怕尝试,也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的社会似乎有越来越喜欢“自黑”的趋势,这意味着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自黑”来源于自卑与防御。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比较标准”的提高。
这一提高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而来:从前,人们居住在比较小的群落(比如村子)里,不够了解外面的信息,所以进行社会比较时选取的比较标准大概是村民的平均值。但随着报纸、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人们了解到的信息剧增,但信息的分布严重不均——人们看到的信息来自于少数人,而这些人往往是最美丽、最有能力、最聪明的人。
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各种形式的互联网自媒体,人们更深度地接受这些关于少数人的信息,比较标准受到了巨大影响……
每天都看到俊男靓女的图片,容易认为自己的容貌是缺点;每天都听到励志故事,容易认为自己不够勤奋;每天接受“天才”的信息,容易认为自己天分不足……因此,在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上,“自黑”成为一种安全稳妥的“自我印象管理”的做法。
要想让“自黑”有所助益,需要拿捏好放低身段的程度,关键在于判断自己的“比较标准”是否合理。每个人都有长板与短板,如果设定过高的比较标准,满眼都是缺点,过多的“自黑”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相反,知道自己所长,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的缺点。
总结起来,不断检验自己的“比较标准”是否合理,接纳自己的缺点后,用幽默的方式自嘲,这样的“自黑”将会对你的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