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在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数学新知

2019-12-10 02:57代艳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

【摘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生 参与兴趣 体验探究

教育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应该多为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在师生平等的条件下,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多角度、多方向地探求和运用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考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在十八大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新知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设置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产生了疑问,引起了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

二、创设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

苏霍木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充裕的时间,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师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充裕时间。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己有”,不能给学生自主时间,学生的思考就不能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也无法获得多少领悟和思维的闪光。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老师提出问题后,就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但老师没有让他们马上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老师组织学生换位置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观察细致些,然后做出更准确的回答。一会儿,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同学们陆续举起小手,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用一种积极的、自主的态度感悟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观察讨论中探究到了新知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保证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二)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变成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提出。能够激起生思维活动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有多少张贴画”(6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编口诀,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你是怎样编出的,讨论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学生,启发诱导,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主题。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六的乘法口诀,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使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也可以结合已有教具或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具,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操作、亲身尝试,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观察与操作相结合,思维与语言相结合。例如,我在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学生画得认真,剪得起劲,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各个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但领会了知识的要点,而且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体会到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过程的反应,在数学课堂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輯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经常问一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多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就会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传统习惯是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谁会谁举手,老师叫到谁,谁就站起来回答,看起来学生们很有礼貌,常规训练到位,但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在我的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或老师发言、讲课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可以在老师或同学讲述完自己的见解之后及时站起来纠错,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同意。教师放下架子,不再有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不再把自己当作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营造一个快乐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三、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和已有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一幢楼房编门牌号码,用0104506表示01幢4单元506室,像这样利于生活中一些特殊数的意义,引导学生体验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字编码的一些规律,探索数字编码的特点。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与探究,学生才会真正学会数学,用活数学。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思维才会处于最佳的状态,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烁,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代艳辉.新课改中的探索与实践.2007.

[2]冯春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2014.

[3]付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实践研究.2012.

[4]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2013.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