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民心相通工作与“五大方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建设相伴推进,物理联通发展到哪里,民心相通就延伸到哪里,中国的“朋友圈”和好伙伴从传统的欧亚沿线国家向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的非沿线国家及西方发达国家延展。
随着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民心相通工作在地方层面和人文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各省(区、市)与6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1000余对友好城市。孔子院以语言为媒,架起了各国人民相遇相知的桥梁。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截至目前,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为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独特作用。
约万诺维奇·安娜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的一名中文老师。20多年前,她上大学时,汉语还是个冷门专业。如今,她惊奇地发现汉语已经从冷门专业变成了热门专业。每年中文专业的招生人数也翻了倍。如今,学中国话、唱中文歌。在不少“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已经成了新时尚。“汉语热”的到来,是经贸往来的需要,也是人文交流的成果。
中国教育积极行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重点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教育部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着重推进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为民心相通架设桥梁。比如在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二是大力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而从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三是全面拓展与深化教育人文交流。为民心相通系牢纽带。发挥了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打造了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例如“中国一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项目等。
莉娅来自乌克兰,是一个金发、美丽的姑娘。她说:“我会说5国语言,中文是最难学的也是最有趣的一种。我现在每天都像中国人一样生活:用手机支付买东西,看孔子、孟子的书。和更多的中国人交朋友。大家也都对我很友好、很亲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上学,我感觉很幸福。”
近六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亚学院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约1100人次,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占比超过80%。
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亚学院院长乌永志教授说,“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语言是基础。我们要做的平台不仅是一个语言教学机构,更是一个促进中外文化深入交流的平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要让每一个留学生离校的时候,都能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回国。”
早在2014年1月,西北大学率先成立了中亚学院,旨在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储备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西北大学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合作协议。利用十年时间为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中国石油公司培养约1000名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目前培训已举办两期。2017年7月,西北大学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了中亚学院分院,采用远程教育和教师面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员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多元化教学服务,为当地培养、储备国际型实用人才。
2016年11月,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在2018年9月8日结出硕果一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田园牧业有限公司、杨凌乐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吉現代农业示范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区正式揭牌成立。中吉现代农业示范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带一路”农业科技教育合作重点项目,该示范园一期示范面积10公顷,分别展示种植了从西农引进的7个苹果新优品种以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提供的42个玉米新品种。
在国内教育界,各省竟相打出各自的“优势牌”,唱出各自的“特色戏”,成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