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坪,李 蓉,涂开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2年以前,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各省市自行组织,主要针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师范类专业学生则直接拿证。2012年以后,部分省市教师资格证纳入全国统考模式。贵州省于2013年成为改革试点,根据《教育部关于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1](教师函[2013]2号)规定,从2013年9月份起,贵州省所有想要到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即便是师范生,也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成绩合格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及内容等由教育部制定。通知的颁发,打破了师范生毕业之后就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常规[2],增加了师范生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难度。据调查,2011~2012年,教育部在上海、河北、浙江等6个省份试点,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考试合格人数7.72万,通过率仅27.5%。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等3个科目,面试环节同样是考查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师范类院校一方面拥有充足的具备教育教学学科背景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还开足了相应的与教师资格考试相关的德育教育、班级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设计等内容,同时还开设了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性课程[3]。但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学科教育师资不足,教育教学相关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较低,较少涉及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相关知识,导致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往往不如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因而在在综合性大学中改革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对于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以后的就业就多一个选择,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教师资格证实行全国统考以后,考生每年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分别为3月和11月,考试成绩保存两年有效。在校学生从三年级起可以报考,到毕业之前可以报考四次。为了方便统计,本文按照年级进行统计分析。从2014年开始,贵州大学在校学生教师资格证报考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英语专业为例,6个年级的学生总人数不同,每个年级报考的人数也不同,但通过统计,发现报考人数与专业人数的占比却是在45%~60%间逐年递增。英语专业总人数、报考教师资格证人数及报考人数百分比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5级英语专业总人数、报考教师资格证人数及报考人数百分比
非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类课程数量极少,单靠学习当前课程之后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自然不会高。如果学生要么自学很多考试相关课程,要么自费报校外培训班,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又加重了学生经济压力。通过调查,近七成学生希望能在课程体系中增开一些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技能、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课程。
通过调查,综合性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教育教学类专业学科背景,因而教育教学类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量和技能稍逊于师范类背景出身的老师。
有的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师范类专业,但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并未涉足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类课程稀缺。以贵州大学为例:贵州大学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学生毕业后一个就业方向是教育教学领域,但课程体系中却设置了极少或者根本没有设置相应课程。
贵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共有130多个本科专业,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物理专业、化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历史专业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等8个非师范类专业调查,发现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现状为:除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未提到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教育教学领域任职以外,其他七个专业都提到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除了全校性通识拓展选修课中开设有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外,历史学、化学这两个专业未在其院系课程中开设任何教育教学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小学期(一个月时间)开设了1门《教师技能培训》课程;数学专业也在院系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数学教育学》《中学数学教材教法》2门课程;英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多一些,有《英语教师话语》《英语教师素质训练》《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5门课程、物理学专业在院系选修课程中安排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生物科学也在院系选修课程中设置了1门《生物教学法》课程。
一般来讲,在师范类院校中,拥有教育教学学科背景老师占大多数。至少在讲授学生教育教学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老师中,这类教师占绝大部分。这类教师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
师范类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三笔字》《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堂教学技能与训练》等,一般为18学分左右;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约13学分,时长大概为3个月[3]。纵观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教育理论及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和学时比重相当大。
然而,师范类院校仍不满足于当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于是便有了“3+1”教师培养模式、“3+2”的教师培养模式等[4]。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学者主张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应实施“4:2:4”模式[5]。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学科限选课程模块、任选课程模块和实践类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涵盖了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7门课程;学科限选课程依照中学学科的要求,设计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6]。另外,有学者还推出“三类四修”型教育类课程体系,即教育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修读上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和自修课程[3]。还有学者主张应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变一次性实习为多次性实习,把单一的实习讲课转变为以实习讲课、班级管理、学习指导、学生活动组织和学校管理等为内容的全面教育教学实践[7]。可见,师范类院校还在不断调整当前课程结构,试图进一步加重教育教学类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重与学时,以确保师范类学生拥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
贵州大学自2014年起,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学生不断增多,但每年通过率并没有递增。以贵州大学英语专业为例,6年来,学生考证过关率呈现曲折式走向,在33%-35.5%这个较低水平范围浮动(见图2),也就是说,每年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如果学校能参与进来,与学生形成合力,那么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图2 2010~2015级学生考证过关率
综合性大学有着自己办学的目标定位与历史使命,因此不能用师范类院校的标准规范和衡量。综合性大学专业大多是以知识体系为原则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相对前沿的知识与技术。结合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特点及专业特殊性,为丰富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增强其教育教学技能,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新阶段,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建设既能教授学生教育教学理论、又能以自己的学术素质传授给学生教育智慧和能力的教师队伍。综合类大学可以通过招聘拥有师范类背景的老师,一方面弥补综合性大学教师群体来源单一性不足,帮助提升现有教师群体教学技能,为后续开设教育教学类课程提供稳定的师资;另一方面这部分教师又可以向综合性大学老师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使两类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教师在讲授学科专业知识时,不能简单讲解学科知识,应把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大脑、融入于每门课程常规教学中。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方法融入课堂,在讲授某门学科课程新知识之前,明确此次课程教学方法、原理及设计过程,帮助学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互动中,根据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对此次教学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教学技能。
在综合性大学中,要想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增加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占比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它不符合综合性大学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会挤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综合性大学只能在通识拓展选修课程和院系选修课程中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增开此类课程,一方面,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课业压力和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为考证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获得相应学分。
在每次教师资格证考试前,学校可组织考前培训,以提高学生考试过关率。这种培训最好是无偿的,即便是有偿也应该远远低于校外培训班收费标准,只让学生象征性交点资料费、复印费等,学校则应承担大部分费用。
各学院根据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如果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毕业之后可在教育教学领域工作,可以在中小学或者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课堂进行观摩实习(教育见习),并要求学生观摩前做好充足准备,如了解该堂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等;观摩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听课记录;观摩后撰写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到中小学开展毕业实习,学生通过备课、批改作业、授课等实践,锻炼扎实的教学技能。通过与中小学或者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增加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成功率。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非师范类专业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已形成常态。如何提升综合性大学中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考证竞争力,确保教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除了对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之外,还有许多方式和途径值得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