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妮
(西南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互联网+教育”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步。网络课程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下的突出产物之一,以其独特优势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以其突破时空限制、传输高效的优势成为国内热门社交软件之一,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目前,关于将网络课程与微信结合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网络课程相关概念,分析国内外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发展现状,对某地区35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微信学习功能的使用现状,对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这种教学形式提出建议,为之后进一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不同学者、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针对网络课程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何克抗[1]分析了4种不同的定义,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马红亮[2]基于对网络和课程内涵的讨论,提出了网络课程定义:“网络课程就是指在Internet上表现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体系,以及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3)林君芬[3]等认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以上对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各有侧重,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总结,本文认为网络课程指的就是基于网络环境,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的教与学的活动。
随着学习者要求不断深化,在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要利用学习者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近年来,对于网络课程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对网络课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较为单一,给学习者带来一定局限,为了使学习效果更为理想,将微信与网络课程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学习者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微信从2011年1月推出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青睐,两年时间注册用户突破6亿。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具有随时随地、即时反馈、个性化推送、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微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本文以CNKI为检索平台,对国内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与分析,以“期刊”为检索范围,“微信”作为篇名条件,并包含“网络课程”或者包含“教育”“学习”“教学”,检索从2012-2018年间核心期刊文献,除去与本研究不相关的论文,共检索到285份文献,各年度已发表文献数如图1所示。使用“博硕士”作为检索范围,共检索出320份相关文献,各年度已发表文献数如图2所示。
图1 核心期刊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图2 博硕士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从上述图表1、2可以发现,从2012年开始就有学者对微信应用在教育上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且至今相关研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最初是利用微信基本功能,聊天、建群等作为辅助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敏[4]提出了《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利用微信等自媒体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微信与传统教育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后来,袁磊[5]等利用微信的教育功能,以群聊、视频、语音等方式,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与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进行研究。现在微信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相关研究发展趋势较好,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必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微信应用于教育领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利用其传播目标群体大、方式灵活、移动便捷、同步异步相结合等优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夯实基础、扩宽视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国外网络课程已经较成熟,许多国家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以美国为例,麻省理工学院计划用10年的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公开其几乎所有课程资料,免费供世界各地学习者使用。英国“国家学习信息系统”(Grid for Learning),用于开发与应用在线学习、教学与公众服务,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6]。在国外,网络课程适用于各个阶段学习者,学习者可根据自己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实现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由于微信在国外还处于推广阶段,与微信教育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无法作出分析。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软件,截至2017年7月,月度活跃用户数已突破了20亿。Facebook功能与微信相似,本文对于将Facebook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与教育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Teresa Pérez,María De Jesús Araiza和Claudia Doerfer[7]的《Using Facebook for Learning: A Case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社交软件在学习过程中的潜在好处,肯定了Facebook不仅可以作为交流和互动工具改进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学生专业发展。苗小勇、陈仕品[8]分析了Facebook作为教育平台、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和其他教育应用的不同方面,结果表明,将Facebook应用于教育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解学习者微信使用情况,本文以某地区352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18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83.33%的学习者表示自己主要上网渠道是手机,如图3所示。同时有93.71%的学习者有微信账号,而在了解学习者通常使用微信哪些功能时,结果如图4所示,将微信用于学习的仅占16.67%。
图3 学习者上网主要渠道分布
图4 通常使用微信的功能分布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可以发现,目前高中生使用手机机会较多,相比较于计算机,手机便于携带并且实用性更高。高中生使用手机时间大部分为周末。高中生对微信功能使用还比较缺乏,微信学习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使用,这表明学习者在微信学习功能上了解不多,没有主动尝试利用微信进行学习的意愿。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还没有普及,但是通过微信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定制个性化学习,从自身背景以及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课程进行学习,帮助掌握课堂知识,扩展自身潜力;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填补知识空白,使学习更灵活、全面.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沟通,分享各自学习经验,获得帮助和支持,使学习变得有趣。因此,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非常有必要。
当前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是基于Web平台和APP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学习者要在电脑终端进入网页或者移动端中下载相应APP,会浪费大量时间。手机微信平台受众广、操作便捷、互动高效、推送精准,学习者只需要打开移动端微信就可以进行学习,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将微信平台与教育相结合,帮助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学习者不同需求推送相关内容更符合“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基于微信平台的网络课程利用微信平台优势,随时随地、即时反馈、个性化推送,整合互联网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所有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在各个阶段学习者之间都还没有得到很好使用,展望未来,无论是在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在设计上,还是在推广上,都应更多关注以下方面。
(1)加强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课程设计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注重学习者需求分析,从学习者本身出发,选择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并用学习者感兴趣的呈现方式表达。传统教师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提起学习者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学习者更易接受的动漫形式或者PPT动画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积极性。其次,课程时间设置上,每一节课应该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教学目的,尝试使用更少时间表达课程,通常应控制在5min以内。由于微信平台受众较广,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都不同,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分为不同等级,有效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
(2)加强交流沟通,提供评价与反馈。在传统教育中,及时给予学习者评价与反馈有助于让学习者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并提高积极性。在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中,为学习者提供评价与反馈,能帮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多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还能对教师教学起到一定影响,因此,在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的平台设计上,一定要注重沟通交流的平台功能,学习者给予教师反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教师给予学习者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发挥学习主体性,并且会让学习者主动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
(3)加强平台建设,进行多渠道推广。由调查数据可知,目前,大部分学习者对于微信学习功能不太了解,现有的许多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没有得到很好普及。一方面,微信平台建设要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在布局及平台内容上要能够引起学习者注意,让学习者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习者使用微信教育功能,让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网络教育辅助学校教育,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取得更好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在我国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研究才刚刚起步,网络课程与微信的融合,虽然现在还有一些不足急需解决,但其必然对个性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共享起到促进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很有必要重视基于微信的网络课程并开展相关探讨,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