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海,孙 钢,戴险峰
(1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大庆 163113)
(2大庆油田总医院核磁共振科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胆管细胞癌为临床少见的肝内原发恶性肿瘤,在肝内所有恶性肿瘤中占2.6%~35.5%[1],影像学手段为胆管细胞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临床关于CT及MRI的应用价值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鉴于此,笔者对60例疑似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60例疑似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5~70岁,平均(67.29±2.39)岁;患者以右上腹胀痛不适、乏力纳差、畏寒发热、体质量减轻、间歇性皮肤与巩膜黄疸等为主要表现。
(1)CT检查:使用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检查前空腹,饮用500~800ml清水,扫描范围膈顶上2cm~肾脏下缘,参数:层厚5mm,层间距5mm,重建层厚0.625mm,电流340mA电压120kV。平扫: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周静脉将60~80ml碘海醇注入,速率为4ml/s,之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速率4ml/s。以Smartprep扫描方法,对患者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进行观察,阈值到达150hu时,实施动脉期扫描,18s后启动门静脉期扫描,门静脉期、肝静脉期扫描时间间隔控制在60s,依据患者情况实施延迟扫描。(2)MRI诊断:使用仪器为飞利浦磁共振成像系统Ingenia3.0T MRI,告知患者屏气,并一次性成像完成肝脏扫描。层厚5~8mm,层间距2~3mm,时间控制16~21s。横断面T1W1参数:2D-FLSHTR设置为130ms,TE为4.1ms;冠状面T1W1参数:TSETR设置为4.4ms,TE为64ms;2D-FLSHTR设置为120ms,TE为4.1ms;横断面T2W1参数:TSETR设置为4.4ms,TE为64ms;冠状面T2W1参数:tru-fispTR为6.3ms,TE为3.0ms,反转角70o。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使用专用压力注射器经周静脉将0.1mmol/kg钆喷酸单葡甲胺注入,流速2ml/s,20s之后行冠状面、横断面扫描,具体参数与平扫相同。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0例患者,病理诊断共确诊58例,共检出病灶63个;CT诊断确诊56例,共检出病灶58个,检出率为93.33%,MRIZ诊断确诊57例,共检出病灶61个,检出率为9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CT平扫:54个病灶以无包膜低密度肿块影为表现,肿块密度不均、边界欠清晰,CT值为20~35HU;4个病灶表现为高密度,5个病灶未能显示。动脉期:40个病灶以病灶边薄环状增强为主要表现,低密度;12个病灶明显增强,表现出高密度,增强后CT值36~65Hu;2个病灶呈等密度,无增强表现,5个病灶未检出。门脉期:44个病灶以不完整厚环状或厚环状强化,低密度表现,5个病灶呈等密度,5个病灶全瘤增强,呈高密度。
61个病灶中,51个病灶T1W1呈不均匀或均匀低信号,T2W1呈略高信号或不均匀型高信号,6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病灶边界欠清晰。动态增强扫描:50个病灶为缓慢增强型表现,表现为门静脉期边缘增强,动脉期病灶不增强,延迟期病灶中心增强明显;11个病灶以快速增强型为表现。
按照解剖部位的不同,胆管细胞癌可分为肝门型、周围型,组织学上病灶主要由纤维组织、而肿瘤细胞、黏蛋白及凝固性坏死构成,不同组织类型肿瘤不同区域,则各成分的分布特点、构成比例不同[2]。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基本明确,与肝内结石、胆道内结石、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有关,机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单管细胞不同程度增生,然而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鉴别诊断,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时,多为晚期且伴有淋巴结转移,因此早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CT诊断显示,增强后动脉期40个病灶增强区域肿块以不均匀薄环形边缘增强为主,其增强程度与胆管细胞癌血供相关,坏死区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丰富的癌细胞组织存在导致。门脉期增强动脉期44个病灶以不完整厚环状或厚环状强化,但仍以低密度表现为主,分析认为3/4门静脉供血正常肝组织密度显著增高,而肿瘤区密度相对减低,导致二者之间密度差大,从而方便病变范围观察。MRI平扫,则病灶基本以T1W1低信号,T2W1略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大部分病灶以缓慢增强型为主,极少数为快速增强型,分析认为与病灶成分相关,当病灶内含有较多粘液或者粘液湖形成时,则T2W1为明显低信号,T2W1为明显高信号,而当肿瘤内粘液、坏死成分少,纤维成分多时,则以T2W1等信号或略高信号为主。
综上,CT及MRI用于胆管细胞癌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必要时可联合两种方法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