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获得感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2019-12-09 01:58欧阳婧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教学模式

【摘 要】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其获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标准之一。因此本文以大学生获得感为切入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样本,从大学生感官获得感、理论获得感、价值观获得感三个维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探析,以期从思政课硬件建设、软件提升、互动有效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平台,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大学生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大学生在课上有所话,课下有所思,思后有所获,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才算“活起来”。

一、大学生获得感的维度分析

(一)大学生感官获得感

学生在课堂上是通过听、看、说、想来获取内化知识的,因此学生的感官体验是检验课堂精彩与否的第一关。而学生的感官获得如何又与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能贴“正中”学生的“口味”,教师的知识储存是否能调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语言表述及肢体表达是否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这些教学手段、教学能力贴合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初产生兴趣时,学生对感官获得才可得到满足。

(二)大学生理论获得感

学生在课堂上是为了汲取知识,这其中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既可以获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又可以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提高法律意识,这即是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理论获得感,学生通过思政课堂既能增长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培养相关思维模式和思维意识。

(三)大学生价值观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自觉,也就是通过思政课堂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价值获得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方向把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坚持理论导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共七章,绪论内容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介绍了时代背景及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职责;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对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进行全面解释;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从历史角度对“道德”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纵观整本教材,囊括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法律等基础知识,而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及法律素养则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在思政课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把握理论导向,实践课不可少,但理论课更不可或缺。

(二)突出视听享受

“抬头率”是评价一节课堂最直观的标准,抬头率的高低直接说明思政课堂是否精彩,学生能否从这堂课中获得最直接的视听享受。以思修课为例,思修课的内容最为贴近学生,教学内容也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掘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抬头率”,是落实大学生思政课堂感官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价值内化

思政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以思修课为例,通过思修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道德、法律知识,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将其升华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切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较高的法律素养。因此在进行思政课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内化,提升学生的价值获得感,这即是思政课的“终极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实践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扎实课堂硬件建设

课堂硬件设施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效果,现如今高校都致力于课堂硬件设施改革,积极打造多媒体教室。当电脑、投屏成为教室“标配”后,课堂仿佛又回到了“一台电脑+PPT”的千篇一律,故要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还必须在标配的课堂硬件上,进一步更新教学设施,提升教学配置,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慕课、微课堂,转换传统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利用扎实的课堂硬件,将课堂自主权更多的交还给学生。

(二)强化课堂软件提升

首先体现为专业知识的提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师者,必须自身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既包括自身研究的专业方向,还需不断涉猎其他方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课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体现为教学能力的提升,美化课堂教学PPT,善于利用翻转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去学习、去设计贴合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提高课堂“抬头率”,提升教学实效性;再次体现为教学创意的提升,作为一名教师,其对象是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活力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学生所接触的世界,感兴趣的东西日新月异,而作为教授知识的教师,也必须富有创意,切勿固步自封。一方面此“创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意上,善于發现学生兴趣所在点,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案例,以引导学生吸收并内化课堂所学;另一方面此“创意”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如制作精美的PPT可以为学生带去感官上的享受,提升学生的感官获得感,进而提升课堂参与性,而翻转课堂则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颠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来“掌控”课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师与生形成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上如何找准切口、把握时机、掌握度量,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对话,均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研究。如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問题,使问题生活化、语言生动化、道理平常化,以一种学生可接受的沟通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将学生的各类问题解决于无形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此外,站在学生的角度,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中,如“境遇式教学”,从而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接触之中,会产生一种“我都上大学了,竟然还要上这种类似于思想品德的课程”这种想法,为扭转学生此种想法,引导学生接受这门课程,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在课程伊始主动设计一节《导论》,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各种紧贴生活的教学案例,时间点贯穿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步入社会的成人因道德低下、法律素养缺失而产生的各种案例,再与学生介绍完这些案例后,引导学生思索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去通过这门课程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信任感”,师生间才可形成良好且有效的互动,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感和丰富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王晨、刘家汇.“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路径研究[J].学科教学研究.2019年1月.

[2] 刘海梅、何建东. 高校思政课“四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月.

[3] 李华忠.高校思政课“五维一体”教学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

[4] 王凯红.关于翻转课堂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话式教学改革的思考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9(1).

[5] 候微、李盼盼. 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2月.

[6] 华正学.基于认知体验的高校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范式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

作者简介:欧阳婧,女,汉族,单位:武汉商学院团委,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研项目:武汉商学院教研项目《大学生获得感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N01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