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婧
【摘要】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为例,通过两个教学片段论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图促思,唤醒在场感;疏通文本逻辑,突显文本价值;注重主线引领,聚焦信息整合”等教学策略。
【关键字】阅读教学 文本逻辑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14-02
近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且在实践摸索中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模式化”阅读教学现象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小学中年段英语阅读教学为例,通过一些典型的课堂现象,提出“聚焦文本”的观点,努力探寻阅读教学一种新思路。
一、现象描述
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时,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引人深思。
【片段一】
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前,教师先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学习用品知识,引出本课句型,然后进行诵唱小游戏。
师:Is this /that a...?(根据PPT上出现的铅笔、橡皮擦、书等进行提问)
生:Yes,it is.
师:Lets chant.
Is this a pen?
Yes,Yes,it is.
Is that a pen?
Yes,Yes,it is.
……
接着,教师安排第二个小游戏,让学生猜手中的学习用品名称。
师:Whats in my hand?Can you guess?
引导学生用上面的句型提问、回答。
生1:Is this /that a...?
生2:Yes,it is./No,it isnt.
【片段二】
在进入文本学习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观看动画并回答问题。
师: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师:Who helps Mike?
师:Do they find the pencil at last?
随后教师安排了一次跟读课文,一次齐读课文,一次表演课文。
二、问题诊断
这位教师在处理文本时能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小学中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教学,能创设一定的运用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提问对话。但是从上述两个片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重文轻图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拥有丰富的教学配图,在story time及四会单词、fun time、cartoon time等每个板块都配置了相应的图片。这节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Mike找不到铅笔后,Yang Ling和Liu Tao帮他找铅笔。文中五幅配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学生浏览整组图片就可以了解故事梗概,观察每幅图片就可以知晓对话所指的意义。但是这位教师的教学,过多依赖多媒体,主要通过课件、动画等的辅助进行教学,忽视教材配图的应用。在词句教学中,课件呈现时虽然使用了教学配图,但是出现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观察。在此后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播放了课文动画视频,学生多半将注意力放在了有趣的动画及音效上,这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整体把握文本以及发现动画背后隐藏的信息。
(二)解读单一
文本的学习是学习语言技能、丰富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发掘文本内涵、感受文本价值、提升文化意识的综合过程。第一个片段中,教师两次操练句型“Is this/that a...”,过分关注课文核心句型的操练和模仿,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在课文学习时,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Who helps Mike?”和“Do they find the pencil at last?”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通过观察配图或者观看动画就可以获得,而教师在此环节中,除了让学生观看动画,还让学生进行了三次课文阅读:一次跟读,一次齐读,一次表演,这样的阅读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理解,所获得的解读效果不明显。此外,教师忽视文本对话间的逻辑,使文本学习的指导过于模式化,使学生无法达到思维训练和文本内涵探索的目标。
(三)主线模糊
曾有学者提到“课堂不是教学活动和任务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节课中的核心句型“Is this/that your...”都是为Mike寻找他不见了的铅笔而服务的。但是上述片段中,我们找不到教师对处理核心句型与文本内容衔接的线索,特别是第一教学片断,所进行的内容完全脱离主線,学生直至进行第二个教学片断,整体阅读了课文之后,才知道这节课的主线是寻找东西。教学行为脱离课文主线,容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难以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文本,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语言意义,提升阅读能力。
三、教学对策
(一)以图促思,唤醒在场感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直观、有趣的画面吸引,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拥有丰富教学配图资源,而教材中这些配图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装饰文本、解释含义、促进理解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编排用意,重视图片的作用,发挥其价值。
这节课单从语言信息上来看,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点:Mike找不到自己的铅笔(This isnt my pencil),Liu Tao 和Yang Ling帮忙找(Is this your pencil/Is that your pencil),最后Mike自己找到了铅笔(Oh,thats my pencil)。而观察教材配图,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诸多信息:第一幅配图显示这是一节美术课,学生们在画画,桌上有很多笔,这是导致Mike找不到铅笔的原因;第四幅配图显示了Mike在桌子底下找到了铅笔;最后一幅配图是Mike在为大家画画,证明他的铅笔虽然长得不像一支铅笔但确实是一支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