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价值引导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建设

2019-12-09 02:05陈志刚夏旭廖志芳刘莉平刘佳琦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陈志刚?夏旭?廖志芳?刘莉平?刘佳琦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人才培养离不开价值引导,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坚持立德树人,对传统工科进行改造是工科类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追求。本文围绕价值引导,针对新工科改革内容,在育人文化、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价值引导下的文化理念、教育价值生态、人才培育体系,将价值引导贯穿于教学育人培养全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经验。

关键词:新工科;价值引导;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培养体系;教学管理

“新工科”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校、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新工科与价值引导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新工科”的基本内涵,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1]。在此背景下,在新工科建設中引入价值引导因素,将价值引导贯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当前新工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建设方向。

所谓新工科背景下的价值引导,是指新工科教育中所投射、蕴含的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2]。具体而言是指紧密结合“新工科”的专业特点,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华文化教育,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引导。

价值引导中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其中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决定着价值传播的方向、方法和路径,是学校、学院以及教师的集中体现;而价值客体是价值的接受者,他们受到主体的影响,是学生的集体体现。一个价值主体,往往能定义以及体现好的教育价值;而一个良好的价值客体,在充分理解主体价值体系后利用思辨思维,更进一步促进高校的价值引导。结合新工科以及价值主体和客体定义,本文将价值引导在新工科领域中的实践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如何将价值引导和大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过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管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二、弘扬价值引导,推进“新工科”大学文化建设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是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心智、努力发掘自我潜能、全面提升自我人格的文化,因此大学文化对于青年学子的价值引导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科学、轻人文。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时有出现,导致大学育人功能的弱化。二是重统一、轻个性。在大学文化中,过度片面强调集体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3]。三是重行政,轻文化。行政化现象突出,造成大学文化往往被行政色彩所覆盖,降低了大学文化的功能,为此,应提倡以大学教授为中心,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在解决上述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大学文化特有的优势,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首先,中国的大学文化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基础上,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其次,中国的大学文化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明确的主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全方位引导和培养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中国的大学文化应体现必要的精英品格,注重学生自我人格的内在发展,倡导健全的人格、服务社会的品格和能力,引领学生健全成人。

一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注重中国特色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特色的建设。中国特色是所有中国高校所共有的特性,同时每所“双一流”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纵观目前国际一流的顶尖学府不难发现,这些大学对人类社会和科学领域的贡献都与其特有的大学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以保守的大学文化和教育理念著称,它的保守保证了它几百年来不为躁动的社会变迁所动,从而循序渐进地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5]。

可见,建设“双一流”大学需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并以大学文化为基础实现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导。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在“新工科”大学文化的建设上,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以学校“十三五”规划打造“美丽中南”“智慧中南”“人文中南”目标为契机,定期召开各类IT文化节、语言文化角等活动,培育具有IT特色“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凝练了文化内核,强化了文化认同,传递了文化基因,建设了富有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重视价值引导,构筑“新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

大学是知识传播的摇篮,它以探索、追求、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并以此为基础塑造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对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新工科”建设上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6],并确立了“新工科”总体发展思路和框架。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实际上是新工科建设的最初探索,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学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强化价值引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凯恩斯曾说:“观念足以改变历史的轨迹。”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并以此来实现价值引导。人才培养观念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天大行动”中提出新工科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培养综合兼顾知识、实践、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工科人才”[7]。

在新时代背景下,软件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应强化价值引导,文理相融、理工并重,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具备基础通识素质、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系统观、工程化方法,跨专业融合,思维活跃的复合型人才(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体现教育本质。通识教育是提升新工科人才双创意识的关键要素,也是价值引导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素质、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基础素质包括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法律道德伦理认知能力以及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为其他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计算思维主要指面对复杂问题的数学求解能力、进行复杂系统设计的工程思维能力、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思维;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等,是指从互联网角度审视软件产品的商业价值,进而在软件产品开发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思维是指借助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发散性考虑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发挥创造力进而指导创造性实践。

(2)专业教育体现社会对人才专业需求。专业教育要求學生获得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是培养新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是价值引导的重要实践。主要包括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观、工程化方法和跨专业融合。问题求解能力是指新工科背景下,针对某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系统开发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解决的能力;系统观和工程化方法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学生在通识教育中获得良好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基础上,能合理选用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开发,培养学生严谨的系统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跨专业融合是职业教育和应用领域的结合,涵盖了文科、商科、理工、艺术学科以及其他工科,是本学科知识和复合型知识的平衡,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强化价值引导,构建“新工科”教育教学新生态

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就必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直击教学过程。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则包括了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落实和完善教学过程控制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价值引导,将有力地促进新工科建设的开展。

(1)以关注价值引导的主体与客体为核心,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价值引导中的主客体,以主客体为核心进行教学理念的转换是新工科教育的必经之道。

在价值引导的主体上,注重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但是,这些高校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没有接受教育学的系统训练,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上都缺乏学习和锻炼,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经验教学、模仿教学,缺乏必备的教学论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双一流”高校而言,培养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应注重教师教学发展和能力提升,根据教师的教育背景提供个性化服务,对新教师实施教学准入制度,只有充分了解了教学理念、通过了培训和考核的教师才能走上讲台。为此,中南大学软件学院结合国家、学校和地方人才计划,启动了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颁布实施了《软件学院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和《软件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文件。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启动了教师工程实训计划,让教师进入大型IT企业学习交流。学院每年都配备了专项经费支持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参加国内外各类高水平会议,并建立了有效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学院办学能力。

在价值引导主体与客体之间强调两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真、求证的新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自主构建学习架构,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进一步学习,从而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2)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方

法,构建价值引导新生态。当前线上MOOC课

堂、SPOC课堂、多校“直播课堂”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学习模式。结合线上学习模式,融合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 “单向传输”的上课模式。探索建立与新工科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过程保障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MOOC的形式呈现出来,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自主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将传统的被动灌输的填鸭式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互助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软件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团队以及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同时构建了软件度量与质量课程MOOC教学团队,在课上进行课程教授同时,需要完成线上相应课程的学习与作业报告,进行课上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过程保障制度,保证教学过程的高质量运转,从教师、学生、督导三方出发,构建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学评教的三方质量监控,通过网络教学评价系统、教师微信邀请学生评教等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的再改进。为保证评教工作的严肃性与有效性,软件工程专业每年都会精挑细选出对教师评教系统中非常有用的学生意见,并发送院长致谢信,给认真评教学生以鼓励。学生评教制度保证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科学评价,进而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制度保证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等。教学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协调的过程,只有通过构建闭环的过程保障制度,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转[6]。

五、推进价值引导,培育“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并没有固定模式,应根据自身特色,覆盖知识体系,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在推进价值引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厚基础,促创新。对软件工程的传统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删减过时的知识内容,保留重要基础课程,增加包括互联网、大数据、机器智能等技术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思维方法,通过厚基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重交叉,促融合。注重学科交叉,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将专业方向和行业领域有机融合,要求学生在精深某一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上兼顾多个其他专业方向模块,具备良好的知识拓展和融合能力。

三是练思维,促思考。培养学生计算和互联网融合思维,促使学生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从互联网角度思考软件产品的市场、用户、商业价值和商业模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是强实践,促能力。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的方向领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易到难、从个体到合作,以渐进的方式提高实践项目难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是优观念,促认知。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系统观和工程观提出了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观念,开展融合理论、工程、管理、职业、团队、商科等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软件系统和数据系统的新认知。

六是用工具,促载体。课程设计应围绕主流工具展开,主流工具成为知识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不同的方向领域模块中,选择合适的载体开展教学,与时俱进,促使载体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服务教学。

基于以上思路,中南大学软件学院借鉴IEEE和ACM的SWEBOK、SEEK等国际软件行业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兼顾专业基础和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删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课程,基于国际软件开发标准,增加具有代表性方向领域的课程以及商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8]。

六、践行价值引导,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情感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基础上,践行价值引导。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围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人才,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协调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融合思政教育、学风建设、项目竞赛、求职就业和校企合作“五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8]。

(1)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志向,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类进步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学院定期开展“同学习共进步,共话中国梦”主题班会,通过真实案例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软件学院“家文化”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团结互助。近年来,软件学院逐步推行无人监考,培养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并以此为载体,开展考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了软件学院独有的特色。

(2)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多年发展,软件学院建立了学生学业发展与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中心收集辅导员、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知名学者信息,构建“学业导师库”,建立“学生工作室”,分类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培养。在保证全体学生对实验项目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将资源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掌握基础—学会分析—熟悉设计—创新发展”四层递进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对于优秀和有特殊竞赛等需要的学生提供24小时全开放透明计算实验平台和环境;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从导师库中自主选择导师求助,专业教师也可以组建包括辅导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团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指导,全方位成长。具有代表性的是组建了由班级学习委员组成的“尚学团”,利用学院提供的场所,开展每周两小时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常态化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提高,学生乐于交流和分享,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3)与项目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社会,因此,将课内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院为此成立了“双创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双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前者由學院院长任组长,后者则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在两个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安排资金支持10~20个项目;引入“光云科技”“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等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10余个。将学生的培养和各类项目、基金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与求职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远景驱动力。为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按照“早规划,早动员、早准备”的三早思路,依托就业服务中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精准辅导。将优秀的校友、学长、企业家请进来,建立了“职业导师群”,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来和学生座谈、指导,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利用各类职业规划大赛、职业道德与法律讲座,让高年级学生尽早转变角色,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学业发展指导融入就业力的提升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质量。

(5)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体验,引入真实的开发项目,对接职场商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是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使命和责任。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数为717人,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学院和国内多家著名IT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走访企业、体验企业运营活动、开展校企交流讲座,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学生能力测评上,采用学院测评与企业测评结合的方式完成。学院测评涵盖了各个年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技术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进行评估。企业测评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评估。企业对学生需求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上,企业测评通过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 出版参考,2013(36):4.

[2] 刘铁芳. 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16.

[3] 靳诺.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形”与“魂”[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3-8.

[4] 钟登华. 立足新时代 培养一流“新工科”卓越人才[J]. 中国科技奖励,2017(12).

[5] 王英杰. 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3):1-8.

[6] 张海生.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 重庆高教研究,2018(1):41-55.

[7] 古天龙,魏银霞. 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8(2):32-35.

[8] 陈志刚,夏旭,师雷宏,等. “双創”视域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1):18-22.

[项目资助:201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双创”视域下创客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