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琪
摘要:演唱风格因时代、国家、语言、作家、作品流派及演唱者的气质和修养的不同等原因而有一定的差异。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由于不同素养的演唱者的演唱,也可能有一些在不脱离歌曲内容和风格前提下的较为细致的演唱风格上的差异,例如有的比较热情外露,有的比较含蓄,有的以委婉柔情见长,有的以清雅朴实取胜,有的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令人神往,有的以哀怨幽思令人低回。本文只就19 世纪美声唱法新时期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
掌握演唱风格是衡量一位歌唱家的水平的重要因素。欧美音乐评论家及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一般都从声乐学派和演唱风格两方面来评论、衡量歌手的水平。不一定唱得高、唱得响、唱得下一些难度较高的咏叹调就是好,还要看歌手的方法、音质、咬字、技巧的运用等是否合乎美声学派的标准和要求,要看歌手对各类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潮、流派、作品内容及其创作风格和特征等等是否深刻的理解。
一、欧洲声乐“新时期”历史背景
从17 世纪后半叶起,包括整个 18世纪,阉人歌手盛行那波里学派的意大利歌剧独占欧洲舞台、花腔演唱技巧登峰造极的时期,被音乐史家们称作“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 ”。到了19 世纪上半叶,美声唱法又再一次达到黄金时期,被称作“美声唱法的新时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阉人演唱达到高超的水平,而后者则是取消阉人,男唱男角、女唱女角,依然达到高超的演唱水平。同时也取消了歌手任意“加花”、即兴变奏和脱离内容的卖弄花腔技巧的演唱陋习,确立了按作者所写下的华丽乐段准确演唱的规定。
在18 世纪的“黄金时期”的歌剧演唱中女声占压倒的优势。在角色分配上,第一主角往往是由阉人花腔女高音担任,第二主角是阉人女高音或女中音担任,第三位的角色才由男高音担任,而男低音声部只能充当诙谐的配角或扮演老太婆。这与当时的男声的发声技巧远不如女声有关。当时的男高音大都声音纤细、唱不太高,或唱高音混以很多假声,声部色彩不鲜明,甚至还不如阉人女中音浑厚。男中音声部当时还不存在,只是被当作第一男低音使用,而男低音的音色在当时被听惯高声部的人们认为是粗糙而不美,只好当配角。
二、主要代表作家
美声唱法新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家是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那时期仍保持了一些过去“黄金时期”作曲家为名歌唱家“定制”歌剧的余风。例如罗西尼的《塞维里亚理发师》、《奥泰罗》是为著名男高音加尔西亚而作的。贝里尼的《清教徒》、《海盗》是为著名男高音鲁比尼而作的。唐尼采蒂的《梦游女》、《安娜·波莱娜》是为著名女高音帕斯塔而作的。迈耶比尔的《预言者》是为加尔西亚的女儿,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维亚尔多特而作的。此风直到威尔第、瓦格纳才消除。
三、男高音
在19世纪30年代,男高音是变化最剧、发展最突出的一个声部。在19世纪初罗西尼早期歌剧中演唱的一些著名男高音如加尔西亚还都是最纤细的“轻巧型抒情男高音”,要说 19 世纪开始出现抒情一戏剧性男高音或雄壮的抒情男高音的话,鲁比尼是为先声,虽然他本人并不属于此类声部。男高音的高音演唱自比尼之后日益不满足 于纤巧的纯头声或假声演唱法,于是逐渐发展为把胸声往上带的更为丰满、更富男性气概的高音演唱方法。这种演唱方法和风格上的变化是有多种原因的。
首先,时代不同了。法国大革命之后 , 文艺的服务对象变了,题材和内容也变了,过去以宫廷贵族为对象而创作的歌剧, 已不合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观众的艺术趣味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成为歌剧开展的主要手法, 于是要求表现戏剧内容的演唱技巧也跟着演变。其次,歌剧院越建越大,乐队逐渐扩大,伴奏的配器也日益丰满, 充分发挥了乐队的交响乐式的宏伟音响,独唱者的音量必须盖过同台的合唱队, 并须穿越过上百人的鼓乐齐鸣的大乐队等障碍才能把歌声传给观众, 这就要求发展男声的演唱。
四、男中音
男中音这一新行当也是91世纪的新贡献,是乔治奥·隆孔内于1803年发现和倡导的,在这以前都称男低音。男中音也应用了“遮盖”唱法,因之增强了音量和戏剧性, 扩展了音域。到了19世纪后半叶威尔第以后的歌剧中男中音唱到降A 也是常事。19世纪的 著名男低音有汤布里尼和拉博拉谢。他们是脱胎于喜歌剧的一代演员中的成熟的典型。他们音域宽广, 声音具有灵活性,音色变化丰富, 吐字清晰快速,更重要的具有喜剧演员的天才。
五、女高音
19世纪的女声演唱风格也出现了变化。早在18世纪初就有少数女歌唱家登上歌剧舞台与阉人歌唱家分庭抗礼, 但她们的演唱风格仍然是一味卖弄花腔而不顾歌曲内容。19世纪20年代初, 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女歌唱家, 从此, 女高音不再像小鸟一般地发出婉转的高音,唱着浮浅的花腔, 在台上像牵线木偶般地游荡。
六、女中音
在女中音方面,19世纪最杰出的女中音歌唱家应数加尔西亚的女儿玛立勃兰,她常与帕斯塔配合同台演出,在演技及演唱上甚至超过了帕斯塔。可惜她在28岁的盛年就夭折了。她的演唱给人以深远的影响, 钢琴家李斯特在她死后两年写信给他的出版商施莱辛格时说:“… … 玛立勃兰或帕斯塔的演唱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即或是在唱一个单音或一乐句时, 它总有一种令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结语
美声唱法新时期的演唱与过去相比是一大进步,它实现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自然演唱,淘汰了不自然、不人道的阉人歌手。新时期的歌剧作品常用声区较高, 故演唱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头声技巧方能胜任。近代歌唱家在演唱高音时混以较多的胸声以使高音浑厚、丰满, 因之比起前人的演唱来要求有更高超的技艺。
参考文献:
[1]胡建军,吴一帆,黄红辉.西洋歌剧与美声唱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3]修海林, 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5][美] 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刘可希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