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波
(苏州科技城医院影像科 江苏 苏州 215153)
多发性足骨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建筑业持续发展,工地损伤、交通事故所致的足骨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足骨骨折可导致患者运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需及时治疗,采取合理的检查手段诊断足骨骨折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1]。本研究将多排螺旋CT用于多发性足骨骨折中,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选取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73例,均经CT检查后确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31例,年龄19~62岁,平均(40.15±2.79)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4例,重物砸伤16例,高处坠落伤19例,跌倒14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排除陈旧性骨折、配合依从性较差者。
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具体方法见下:
DR平片:使用仪器为GE生产的Definium6000双板DR机。对患者足部进行常规正位、斜位摄片,必要时可进行侧位摄片。摄影条件55kV、3.2~4mAs,投照距离为100cm,10:1固定滤线栅
多排螺旋CT:使用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体位取仰卧位,足部自然放置,将足部置于功能位,保持足底垂和床面互相垂直,随后扫描足部,着重对感兴趣区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电流、电压分别为30mA、120kV,层厚、层间距均为3.0mm,螺距1。将扫描获取的图像传至工作站,应用0.75mm层厚行图像重建。
应用双盲法读片,由2名放射科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阅片诊断,若结论不一致则重新观察,直至结论一致。诊断标准:DR平片及CT图像上出现至少以下1条征象,(1)可见骨折线,或见移位现象;(2)出现贯穿正常骨小梁的线性透亮影;(3)有游离小骨片。
对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19.0,(%)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73例患者中,DR平片显示63例骨折,其中148处骨块,其中跟骨40块,距骨31块,骰骨32块、楔骨26块、舟骨12块、跖骨7块。CT检查显示,73例患者均确定骨折,共发现186处骨块,其中跟骨51块,距骨43块,骰骨34块、楔骨28块、舟骨17块、跖骨13块。
CT诊断准确73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0%,DR平片诊断准确63例,诊断准确率为86.3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相比,CT相对更高(P<0.05)。
足部为人体多个关节中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可受到暴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导致骨折,近年来足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若足部骨折对患者足的完整结构造成破坏,可对其行走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残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采取合理的诊断方法诊断足骨骨折对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X线片为临床诊断骨折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实惠的优点,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难以正确投照体位摆放,影响临床诊断[2]。相较于传统X线,DR平片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及对比度,可对大部分足部骨折进行诊断,可一次性成像,成像过程中不容易受操作人员因素影响,可为医生拟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意见。但因足部骨结构缺乏规则性,骨性重叠较多,DR平片为复合投影,难以完全显示部分跖骨基底及跗骨,即便部分患者骨折部位肿胀、压痛等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仍难以清晰显示部分隐蔽重叠部位的骨折移位及骨折线情况,进而导致误诊、漏诊[3]。CT具有分辨率高、立体、直观、多角度等优点,可有效弥补DR平片的不足,且操作简便,检查时只需平卧收集数据即可清晰显示隐蔽、微小的骨折。CT的MPR技术可实现一次性横断扫描,利于对解剖结构进行识别、精准定位病灶,沿着上下方向可清晰显示跗骨,长轴面可有效显示跖趾骨,便于医师观察到病灶位置、骨质硬化、骨质破坏等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4]。VR可获取立体三维图像,更好显示重叠组织结构与组织间三维空间关系,更清楚显示各成骨的位置变化及周边软组织损伤情况[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准确率相比DR平片更高,提示多排螺旋CT在多发性足骨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具有较高价值,可清楚显示足部骨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