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莉娜,胡 浩,韩 斌,黄 涛,吴 瑕,刘维平,雷玉萍,刘杰民(通讯作者)
(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婴幼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其正值乳牙萌出阶段,对异物危险没有辨别能力,极易将随手能及的东西,含在嘴里,不慎吞入[1],故临床常常遇到婴幼儿误吞异物的急诊。我们科室诊治46例婴幼儿异物病例,效果颇佳,报告如下。
本组46例患儿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6岁。均有吞入异物的病史,经胸片诊断提示为上消化道异物,未见穿孔征象。
2.1.1 患儿准备:因婴幼儿语言表达不清,主要依靠家长或监护人叙述病史,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告知异物带来的危害、治疗过程的风险,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2.1.2 麻醉准备:请麻醉科对患儿进行风险评估,排除麻醉禁忌。为确保安全,可选择在手术室内进行诊疗。并备好抢救设备、器材及药物等。
2.1.3 仪器配件准备:Olympus(CF-260)型主机,GIF-H260型胃镜,鼠齿钳、鳄口钳、异物钳、四爪钳、圈套器、网兜、透明帽等[2]。
2.1.4 医护人员准备:所有参与诊疗的医护人员均操作娴熟、配合默契、经验丰富。
患儿全身麻醉,必要时气管插管,取左侧卧位,待患儿进行麻醉状态后,将胃镜轻轻插入,因为幼儿咽喉部黏膜娇嫩、食管腔狭小,操作时应轻巧柔和,发现异物后,依据异物的形状、大小、类型,选择相应的器械。抓取异物时眼疾手快、准确到位。抓取异物后,同胃镜一起退出。整个操作过程宜“轻、稳、准”,避免反复插镜伤及患儿咽喉部,轻者致黏膜糜烂、出血、水肿,严重者可致喉痉挛,引发严重后果。
本组46例患者,共取出43例异物:硬币20例,弹珠3例,纽扣电池3例,别针1例,玩具小零件5例,钉子4例,鱼刺3例,笔帽2例,瓶盖2例,转外科治疗3例。
虽然消化道异物可以见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消化道异物患者屡见不鲜。对于此类患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因为一方面婴幼儿不能正确叙述病史,也不能描述异物的大小、形态、性质等情况;另一方面婴幼儿食管、胃腔壁薄、弱、嫩,容易产生并发症。故诊疗医生只能依据家长的只言片语还原病史,且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应用暴力。接诊后马上组建诊疗小组,进行风险评估,考虑婴幼儿不能配合,故麻醉科评估和监护显得非常重要[3]。一般内镜室条件相对简陋,可于手术室进行麻醉,因为手术室抢救设备、设施、药品较为完善,对保证安全极为有利。
内镜操作医生的经验十分重要,治疗异物使用的配件也很关键,常用的有鳄口钳、鼠齿钳、三爪钳、四爪钳、网兜、透明帽、圈套器等,操作时灵活选用、合理搭配。为了提高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诊疗小组可以在体外进行异物抓取演练。
婴幼儿正值出牙、长牙,因而牙龈不适,故其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东西,均会含入嘴里咀嚼,加之其不知道害怕和危险。吞入的异物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如硬币,弹珠,纽扣电池,别针,玩具小零件,钉子,笔帽,瓶盖等等。此外,家长认为鱼肉比较嫩香、且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会常为婴幼儿喂食鱼肉,然而潜藏在鱼肉中的小鱼刺就成为伤害婴幼儿的“杀手”,如果不慎,就会有小鱼刺卡在咽喉或食管入口,患儿会因为难受而哭闹不止,或呕吐,或用手抠嘴巴,此时必须马上急诊就医,不能延误救治。许多家长为了让小儿学习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或字母,将笔拿给小儿,造成笔帽被误吞。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将一些小玩具拿给小儿玩,有的玩具小零件多,有的玩具在小儿摔打或用嘴咬过程中,产生零件碎片,误吞造成伤害。所以对孕产妇及家属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让她们知道一些医学专业知识或常识,做好婴幼儿监管工作,妥善放置如硬币、大头针、别针、缝针、钉子等物品,避免婴幼儿误吞[4]。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场上小磁珠玩具风行,小朋友处于好奇、贪玩,不小心吞入胃内的风险很大,因为磁珠为强力吸引,在胃内像“三明治”一样紧紧结合在一起,我们曾遇到一例,胃镜下取出十分困难,不得已只能求助外科治疗。
尽管有一些小异物可以随胃肠蠕动自然排出体外,但对于有毒有害的小异物,应该尽早取出。对于大的异物则必须取出,因为大的异物可以造成消化道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5]。
总之,麻醉状态下下婴幼儿消化道异物经胃镜取出治疗是一种快速、创伤小、操作安全、方法简便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