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榕华,刘向东,卢春雨,龚如林,周志明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介入科 江苏 南通 226600)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较常见的肿瘤急症,该病严重且致命,是导致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肝癌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该病发病突然、腹痛剧烈、出血量大、发展迅速且常伴有休克,使得治疗难度大,预后差,若得不到积极救治,会在短时间内危及到生命,多数病人迅速死亡[1]。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大量失血、病情紧急或者已处于休克状态,往往不具备外科手术条件或不适合内科保守治疗,而急诊介入治疗因适应证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止血效果显著等特点,在肝癌破裂出血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院近年来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从本院2014年6月—2018年5月接受的56名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巨块型42例、结节型14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性上腹剧烈疼痛,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休克等症状,经腹部CT、彩超、腹腔穿刺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5±14.5)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立即给予抗休克、止血、输血以及生命体征维持等治疗,待进一步明确诊断后立即实施经皮肝动脉栓塞术,采用4FRH导管选择至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并进行造影,确认肿瘤供血情况、出血部位、范围以及出血量,根据肿瘤的供血情况、大小、形状等行相应的栓塞治疗,将导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缓慢注入适量碘化油及明胶海绵颗粒,再次进行造影,直至出血停止、出血动脉闭塞、无造影剂外溢。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护肝、抗休克等治疗。
经治疗,55例患者均止血成功,血压及血红蛋白等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失血性休克得到有效纠正,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状态;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失血性休克时间较长而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98.21%(55/56例),其余均无复发出血、急性肝功能衰竭等情况发生,6例患者在栓塞术治疗后成功实施肝肿瘤切除术、31例患者栓塞术后根据病情进行间断、多次经皮肝动脉化疗性栓塞术治疗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萎缩,其中生存时间最长者达三年半余。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为:恶心呕吐32例、腹痛30例、发热53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逐步好转。
由于肝癌在生长过程中膨胀性生长,且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使得肿瘤内压力增高以及出现血供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缺血缺氧,造成肿瘤内部组织出现坏死或液化的现象,进而对周边的血管进行腐蚀,肿瘤在坏死、内部压力增高以及淤血等多重情况下,若患者出现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深呼吸等情况使的其腹部内部压力突然增加,从而增加肿瘤内部压力冲破肿瘤周边包膜或肝组织,从而出现腹腔内大出血情况。肝癌破裂后进入腹腔,造成患者上腹部出现突发性剧痛、持续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逐渐扩散至向整个腹腔,并伴有出冷汗、腹痛、呕吐、脉搏加快等症状,患者很快出现休克;而肝包膜下出血者肝区会出现突发性疼痛,且右侧上腹部包块快速增长变大,肝区有压痛、腹肌紧张等症状,若肝癌破裂范围比较小,出血比较缓慢,也可不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仅仅是肝区出现轻微疼痛,3~5天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是将导管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然后注入碘油及明胶海绵等栓塞剂,从而阻断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一种手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特点。正常肝组织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门静脉,而肝癌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肝动脉,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术治疗是使用栓塞剂对出血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阻塞,从而使出血动脉闭塞,应用碘化油及明胶海绵颗粒还可对肿瘤供血的细小动脉进行栓塞,达到止血目的的同时还能阻断对肿瘤的供血抑制肿瘤生长。钟庆[2-3]等人在研究中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应用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即时止血率可达96.88%、肝功能恢复率达到了87.50%、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生存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本研究中,对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应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术,能够有效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4-5],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