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天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江苏 苏州 215000)
艾滋病是指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综合征,病毒感染是艾滋病发生的主要病因。该病具有传染性,传染源为艾滋病病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血制品及血液、母婴传播、静脉注射吸毒及性行为等均为本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性极大,需予以积极治疗。此外,针对淋巴瘤来说,淋巴组织和淋巴结是其主要起源,在免疫系统中,它属于一种恶性肿瘤。通过积极推广运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然使得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出现率明显降低,然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依旧存在较高的发病率[1]。本文为探究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特征情况,遂选取52例在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进行全面探究,内容如下。
选取在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其中28∶24为男女患者人数之比,年龄在29~73岁范围内,(51.35±1.17)岁为平均年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2)对于此次研究活动两组患者均自愿加入,并将知情同意书签订。
选择合适型号的CT扫描机,140kV为管电压,0.75s/r为扫描速度。对所有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和腹部CT平扫。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将碘海醇注射液这一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于肘前静脉团中,1.5~2.0ml/kg为剂量大小,每分钟3ml为流速大小,同时分别在延迟期、静脉期和行动脉期进行有效扫描。
由高年资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对病变强化程度、软组织肿块范围、浸润范围及病变特征等进行有效确定。同时对受累淋巴结的强化特点、密度、大小及形态等进行仔细观察,观察不均匀弱强化去是否存在,周围脏器受结内病变的影响情况等。
所有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病患者分别有48例、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瘤、浆母细胞淋巴瘤、小B细胞型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及Burkitt淋巴瘤。
借鉴非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本文对腹腔淋巴结、胃肠道、肾脏、胰腺、脾脏及肝脏的受累状况进行仔细研究。研究显示腹腔淋巴结、胃肠道、肾脏、胰腺、脾脏及肝脏受累例数分别为39例、11例、8例、10例、15例及13例。
在腹腔实质脏器内,粟粒状结节、结节及肿块是病灶的主要表现,主要包含37例患者。病灶密度均匀的患者有26例,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强化的增强扫描,周围实质和动脉期病灶存在不明显的对比情况,相比于周围实质,延迟期和静脉期存在较弱的强化程度。病灶密度不均匀的患者有11例,不存在明显强化的中央坏死液化区,5.5~9.5cm为病灶的直径大小。
通过区分淋巴结受累部位可知,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包括肠系膜根部、肠系膜、腹腔干周围及腹主动脉周围,分别为23例、20例、18例、19例。密度均匀者多分布于腹股沟、髂内外血管周围及髂总动脉周围。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毒感染过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反应及免疫病理为艾滋病患者的三大发病机制。其中病毒感染过程包括:原发感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三方面内容。免疫病理包括: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异常免疫激活及免疫重建四方面内容。艾滋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有效研究。
淋巴瘤主要包括结外伴结内病变、结外病变及结内病变三种类型。霍奇金病多对淋巴结产生侵犯作用,患者预后和其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播散倾向存在于淋巴结细胞减少型和混合细胞型中,该类患者多存在较差的预后[3]。本文霍奇金病患者有4例,属于混合细胞型,同时病灶在脾脏内发生。此外,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够对结外非淋巴组织、结外淋巴组织和淋巴结产生侵犯作用,或同时侵犯三者。
肿瘤生长方式对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具有直接决定作用。结外病变主要在腹腔脏器的淋巴管道和淋巴组织中发生,多在脏器间质和表面分布[4]。针对腹腔成对脏器来说,其淋巴管会向腰淋巴结内注入,多出现在腹膜后壁中,主要分布于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针对腹腔不成对器官来说,其淋巴引流的排列方式主要为腹腔干。结内病变的主要分布状况受淋巴结解剖特点的直接影响,本文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包括肠系膜根部、肠系膜、腹腔干周围及腹主动脉周围[5]。在肿瘤肿块存在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大的侵袭性时,容易导致病变中央发生坏死状况[6]。同时,结外病变对结内病变具有直接侵犯作用,容易导致中央坏死和多发融合情况发生,淋巴结出现环形肿大的表现,在上述情况下应当有效鉴别淋巴结结核,主要原因在于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特征十分复杂,为促进诊断符合率提高,需要有效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和临床体征,从而对患者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