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洁,朱益幡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内科 江苏 苏州 21520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被称为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该病是以进行性的痴呆为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其发病率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5%[1]。随着MRI与CT检查的广泛应用,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尤其是MRI能够明确的显示出本病的脱髓鞘病变大小及部位[2]。本次研究是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采用CT和MRI进行诊断,并分析其诊断意义,现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60~88岁,平均(72.46±3.14)岁。所有参与研究的对象均符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已获得知情同意。
CT检查:采用GEoptima 660:64层螺旋CT扫描仪,其扫描参数为220mAs、120KV,层距、层厚为5.0mm,扫描的范围是从听眦线到颅顶,进行24层的连续扫描。利用脑组织窗,窗宽为90HU,窗位为45HU进行观察。
MRI检查:采用联影公司uMR 560 1.5T磁共振扫描仪,其扫描序列包括FSE序列、SE序列以及FLAIR序列,均是采用轴位扫描,在必要时采用冠状位或矢状位扫描。扫描结果均是由3名及以上具有中级或者高级职称的医生共同进行阅片。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型:采用Goto推荐分型作为标准,I型病变部位仅局限于侧脑室前后角的周围,位于额叶尤其是额叶的后部;Ⅱ型病变部位围绕在侧枕角、脑室、及半卵圆中心区域散在,且未进行融合;Ⅲ型为Ⅱ型病变灶相互融合成片的状态。
核算软件为SPSS20.0 版本,其中本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与MRI表现使用χ²值检验。
本组50例患者根据Goto标准进行分型,其中I型24例,Ⅱ型17例,Ⅲ型9例,在I型患者中有6例是通过MRI进行确诊,在CT检查中未见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表现。
本组有44例显示在左右侧脑室周围的低密度区,呈现出扇形对称性或者非对称性的分布,其边缘较模糊,在增强扫面后也仍未见强化。29例左右侧脑室发生扩大、脑沟增宽及脑池等萎缩的改变。26例伴有单发或是多发的软化灶、脑梗死等变化。4例伴有着不规则形状的高密度出血灶。
本组50例均是显示为左右侧脑室周围相等或者稍长T1与长T2的异常信号,FLAIR表现为高信号,未发生占位效应。其中33例发生了脑萎缩改变。30例伴有单发或是多发的软化灶、脑梗死等变化。4例伴有出血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被称为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主要为老年人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半球的白质出现弥漫性的脱髓鞘性脑病[3]。侧脑室周围的白质是白质深穿支和皮质长髓支的供血分界区,两者均是终末动脉,并且行程较长,管径细小、分支陡直,在其中间缺少了血管壁吻合[4]。因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狭窄,以至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出现供血不足现象。在疾病早期时可无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是表现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大多数的患者是因发生了脑卒中才开始接受治疗。若是长期处于慢性的缺血、缺氧状态,会引起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脱髓鞘病变、小血管周围的间隙扩大、星形细胞的变形,从而导致脑实质出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液化及囊变等。因弥漫性的脱髓鞘病变,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脑萎缩的现象,再加上长期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理基础,容易引发脑梗死与脑出血。在丘脑、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发生病变,会使皮质与白质之间的联系纤维发生中断,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的痴呆。其病理过程是呈逐渐或者阶梯式的发展,临床中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
在CT检查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的脑白质出现对称性的带状与小片状,或者是融合形成大片状的低密度影,其边缘为月晕状,部分的低密度区可以进行相互间的融合,病变的长轴和侧脑室体部相同,灰白质的界限较为清晰。在MRI检查中,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作用侧脑室的周围相等或是稍长T1与T2的异常信号,FLAIR表现为高信号,其病灶为对称或者是相对对称,且融合病灶的长轴和侧脑室的体部相同。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型中,大部分的I型、全部的Ⅱ型和Ⅲ型患者,在CT检查和MRI检查中均是会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CT扫描的速度较快,在对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合并脑出血时的诊断要比MRI更加直观,而MRI中的T2WI和FLAIR序列不但是能够更早发现病灶,而且还能比CT发现更多白质区的病灶。
综上所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检查或MRI检查上具有着特征性的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CT检查尤其是MRI检查能够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