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自起 吴李萍 张红
随着输血学科的快速发展,成分输血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冷沉淀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冷沉淀为新鲜冰冻血浆在0~4 ℃解冻后离心获得的沉淀呈白色絮状,将新鲜冰冻血浆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主要包括Ⅷ因子、vWF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由于冷沉淀富含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的特点,其在临床不仅可用于治疗单一凝血因子缺乏的血友病[1],还可用于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和外科手术中及术后止血[2]。本次对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8年冷沉淀输注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了解冷沉淀输注情况和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
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统计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8年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资料,收集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相关数据分析冷沉淀输注情况和输注疗效。
1.2 方法 收集输注冷沉淀患者年龄、性别、科室、临床诊断、输注目的等信息,分析冷沉淀使用情况。收集患者输注前后24 h内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分析比较患者输注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冷沉淀输注整体情况和科室分布(表1) 在2015—2018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注冷沉淀315例次,共2 957 U,患者年龄0~82岁。冷沉淀输注以内科科室为主,主要在ICU、血液科和新生儿科,主要用于血友病治疗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外科科室使用冷沉淀多见于术中止血,尤其是急性失血和妇产科大出血抢救,大部分患者输注冷沉淀均同时输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多种血液成分。
表1 冷沉淀输注整体情况和科室分布
2.2 冷沉淀输注前后24 h内凝血功能比较(表2)临床申请输注冷沉淀均有凝血功能异常依据,除7例患者无输注后评价,308例患者均有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检查。比较沉淀输注前、输注后24 h以内PT、TT、APTT、Fib、FDP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PT、TT和APTT时间明显缩短及Fib浓度明显增加,FDP及D- 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冷沉淀输注前后24 h内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冷沉淀输注前后24 h内凝血功能比较(±s)
凝血指标 输注前 输注后 P值PT/s 16.64±13.78 14.70±13.44 <0.05 TT/s 27.89±23.17 21.23±20.74 <0.05 APTT/s 44.64±27.66 37.72±16.01 <0.05 Fib/(g·L-1) 0.89±0.72 1.47±1.04 <0.05 FDP/(mg·L-1) 66.54±48.41 39.21±32.15 <0.05 D-二聚体/(mg·L-1) 22.42±19.21 13.68±11.52 <0.05
近几年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冷沉淀凝血因子使用量逐年上升。由于冷沉淀富含多种凝血因子,最初主要在ICU和血液科使用,用于纠正血友病A、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等的治疗;自2016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立,冷沉淀被广泛用于纠正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外科科室用于术中及术后止血,多与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成分联合输注[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4年期间共有315例次冷沉淀输注,覆盖各年龄段患者。绝大部分冷沉淀输注患者同时也输注了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一种或多种,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3]。
冷沉淀具有多种凝血因子,适量输入后可补充血液循环中多种凝血因子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从而有效控制术中大量出血[4]。冷沉淀因富含Fib、FⅧ和vWF因子,可加速凝血酶原活化,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有利于凝血酶的形成[5]。外伤患者由于组织和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外源和内源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创伤后期凝血因子消耗减少,同时纤溶系统激活,血液呈低凝状态[6],临床输注冷沉淀可用于纠正外伤或外科大手术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本次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冷沉淀主要用于内科性疾病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凝血功能,少部分用于外伤或妇产科大出血术中和术后止血。
本次回顾315例冷沉淀输注,由于冷沉淀供不应求,所有患者输血申请均有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是Fib浓度均明显降低,除外科抢救大量用血外,患者Fib浓度均低于1 g/L。除7例患者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放弃治疗或转院治疗无输注后凝血功能检测外,其余患者均有输注前后凝血功能评价。分析数据完整患者输注前后凝血指标显示,患者输注冷沉淀后PT、TT、APTT明显缩短,Fib浓度明显增高,FDP和D-二聚体明显降低,提示冷沉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有一定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7]。研究显示冷沉淀富含Fib等凝血因子,在凝血功能异常疾病患者体内Fib比其他凝血因子更易被消耗至严重不足临界值1 g/L[8],因此临床多以Fib<1 g/L作为非血友病患者申请冷沉淀输注指征[9],但在外科患者则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适当提高Fib浓度要求[10-11]。
本次回顾分析显示,冷沉淀输注主要用于纠正凝血功能、术中止血,输注后临床疗效较好,有一定止血效果。为保障安全合理用血,临床输血应根据输血前评估申请用血,用血后及时评价输注疗效,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