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秋林 龚丽娟 何玉玺 唐培(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在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被重申,可见展开农村脱贫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2017年下放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更是提出要将扩大新型农民队伍作为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达到2000余万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创新性地提出推动全国线上线下普遍开展农民职业培训,这也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前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培训内容增加更多兼容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提高其综合素质,似乎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安徽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在2018年下发《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并且新增6个民生项目,其中包括发展电商促进乡村发展,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在此次政策出台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出成为此次新增民生工程的亮点所在,这充分说明安徽省已深刻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引入使得城市投资建设发展迅速,不仅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蚌埠市虽然不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根据统计显示,其城镇化率也是逐年提升,2017年更是达到55%以上,并且农村人口流失趋势较为显著。根据实地调研显示,农民进城大多是进行再就业等务工行为,农村流失人口大多为青壮年等有效劳动力,农村常住劳动力人口不容乐观。尽管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早已普及,但是现在的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低水平甚至是零的教育文化水平人口,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人口主要专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面临我国产业转型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社会化生产背景需要,农民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基础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生产技能或技术,其收入主要来自从事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从业人员。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限日益接近,解决农村问题更是在全面小康之路上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为此中央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惠农和与农民未来发展规划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各地区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在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号召。其中,2014年以来,安徽省在推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美丽幸福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探索,发现通过培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专业生产技能可以显著提高,获得明显成效。
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外流的情况下,面对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如何在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农村老龄化、幼子化、妇女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短期内无法提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故而应对现有培育对象实行不同的针对性策略。针对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城市退休人口来到农村地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利用农村现有的老龄人口资源,实现老年人的互帮互助,即实行现代化的“以老养老”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吸引社会上的饱和资金,开发乡村老年市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针对妇女化现象严重的地区,考虑到性别的生理因素,可发展对劳动力体能要求不高的第三产业,例如加工销售以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这种产业可有效延长传统第一产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针对幼子化现象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注重传授基本农业相关知识,为未来农村发展提供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基础,以农田畜牧业技术为主,而现代化的内容较少。未来,随着我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互联网应用、市场服务等生产环节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管理、服务和科技培训。而新型的农民专业培训,不仅帮助农民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更是帮助他们转变了一种思维方式。农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较为保守,也存在一些民风特俗,难以被城市人口接受,城乡之间的文化思维差异也是阻碍城市人口带动农村人口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培训中涉及到的思维方式训练,可以帮助农民改变封闭保守思想,以多元的心态去学习现代的道德、礼仪、法律等知识。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应该让农民真正感受和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用互联网思维去发展农村。
1.农民培训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通过培训前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或座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数量和当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制定出真正满足农民需求、并具有就业前景的培训内容。同时把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基础,根据农业发展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开展多层次培训,实现个性化教学。
2.农民培训应注重实地教学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和蚌埠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开展情况,培养方法和模式大多相对简单,大部分是以专家教授在课堂上讲授农业生产知识为主,偶尔也有现场教学等形式。但培训应结合农民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的知识可能会让农民一时难以接受,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农民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高收获和体会。
3.农民培训应结合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多种模式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通过互联网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却落后于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并且网络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方式和方法不够多样化,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比重。
中国目前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如何解决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关键点。从传统意义上讲,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无法长期解决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而通过新型农民的专业培训,增强农民专业技能,不仅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而且增加农业生产产量,缓解我国粮食压力。因此,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技能、有经验的农民,让其发挥在农业经营者的主导作用,可以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量和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加快,能够满足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岗位正在减少,而新兴的岗位却存在空缺,现有劳动力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就业情况发展不容乐观。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人才,一方面将农民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提升农民的就业软实力和硬实力,使其成为满足当地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就业。在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会使当地在传统农业岗位上衍生出大量新兴岗位,实现教育资源的传承和回流。一定程度上,这些岗位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范围,提升就业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有效增加农民的知识技能,提高农民对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和效率,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家庭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