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依林(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增长极理论最早被提出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是西方经济学家围绕采取一国经济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的区域发展政策的探讨中所形成的产物,增长极理论以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是区域经济学或中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农村城镇化战略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比例产生冲突和危机后的产物,两种战略都是基于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所进行的研究,所以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当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二者内容择优而从。
增长极理念一经提出,立刻被部分国家用于经济规划、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当中,并且为了能够促进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还会建立区域增长极,尤其体现在各国为了提高落后地区和城市系统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当中。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增长极理论主要是应对其区域问题,比如大都市地区过分拥挤、萧条地区经济停滞不前和落后地区经济状况恶化等情况,通过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发达国家则可以有效对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推行现代化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增长极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落后地区的现代化问题,通常发展中国家在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当中,都会在落后地区进行规划并建设中心城市,将中心城市作为发力点,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这类中心城市通常以工业作为主导力量。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大致体现在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三大经济增长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海城市圈和北部湾城市圈四大次经济增长区,分别发挥各个城市和区域之间的优势力量,提高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程度。
虽然增长极理论对于落后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1)增长极理论所依靠的工业,多半是由发达城市的大型企业,或是国外企业所掌握,所以位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村等群落,则难以与中心城市相接触和靠拢。(2)增长及理论多数以大城市作为主要中心点进行发力,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会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一旦中心城市缺乏有效推动力,势必造成区域之间的差异明显增加。(3)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大多数是以国内各个城市人口总量为基准,所以中心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建设当中仅考虑到城市的人口增量却忽视了城市本身的发展潜力,造成中心城市与增长极理论缺乏匹配性,对于我国来说,增长极理论如果建立在人口基数上,就会导致偏远地区遭受忽视,进而造成发达城市与偏远地区之间的差异扩大。(4)增长极理论中所建设的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极大程度的优于周边欠发达城市,所以还会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失,造成欠发达城市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而在我国则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净流失,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冗余等情况。所以综合考虑,对于增长极理论的应用,虽然优势明显,能够以先富带动后富,以中心城市的力量和优势,为周边欠发达区域提供助力,但仍然需要充分考虑增长极理论的负面作用和实施期间的误差,一旦由于增长极理论的盲目应用,势必造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拉开层次,反而造成了城乡之间差异愈发明显。
农村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通过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提振农村改革动力,进而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异的缩小,所以农村城镇化战略主要针对目标在于农村。农村城镇化战略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逐渐将注意力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增长极理论,转变成为更广的实体和自理更生的基础上,主要强调人类福利和经济增长分配的最新的重点,比如人类资源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总体来看,农村城市化战略的核心理念更加倾向于人类本身,提倡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国家内部各个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增长极理论等多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理论长期的影响下,我国所推行的农村城镇化战略更加倾向于以城市为主的区域经济或区域产业化方面,所以我国的政策也主要是通过引导和诱导,促进农村人口不断趋向城市化,农村产业聚集到周边城市当中,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我国的整体目标也同样在于将村民转向市民化,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作为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致力于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产业生产技术,为农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指导等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既为我国农业事业的整体进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又能够通过农业经济的进步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进而在扶贫攻坚的决胜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村城镇化同样是优劣势并存的战略手段,其劣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村城镇化势必需要欠发达地区更加开放共享,所以大量外界机构和企业进入农村区域后,势必对本土企业带来冲击,如果企业不能坚持本身独有特质,不仅会导致本土企业被外来力量同化吞并,更加会影响当地特色经济发展进程。2、农村城镇化需要将农村人口和产业进行转移,所以各级政府需要面临大量调整,致使国家管理工作产生负担。3、如果在农村城镇化战略当中过度强调农村人口自立更生,而政策扶持和补助不及时,也会导致农村人口在市民化后丧失自理能力,缺乏有效经济收入保障。4、受到各方面条件影响,农村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在城镇化后不仅难以融入城市,更加会造成社会矛盾的产生,并且改变城市社会原有精神风貌。5、农村城镇化的初步目标在于农村趋向中小型或是二三线城市进行转移,但由于此类城市自身发展较为滞后,所以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经济发展,难以支撑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造成城市的负担产生。所以综合来看,仅凭借农村城镇化战略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显然不现实,仍然需要在工作当中及时以政策进行指导和帮扶,不仅需要帮扶农村转型,更加需要为接受农村转型的城市提供发展动力,所以农村城镇化战略的落实,还需要对农村人口综合素养进行提高,促进农村人口在市民化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就业、文化等方面的完美转型。
以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方向,同时也是切实有效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完善国家内部建设,增强人民幸福指数的必要方式,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能够提高各级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则需要对增长极理论和农村城镇化战略进行整合分析,从中筛选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内容进行总结应用,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所以在区域发展政策当中,应当考虑全面,公正对待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政策,具体建议有以下:(1)统筹兼顾,虽然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某一个区域的经济或综合实力,但为了能够平衡我国国内的整体发展情况,政策还需要能够统筹兼顾,以国家的整体的发展和政治进程作为根本,不断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联动性,比如在我国所应用的增长极理论,则需要在中心城市建设完毕后,加强周边区域与其的协调统一程度,切实发挥中心城市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避免差异扩大化,而增长极战略本身的应用背景,也应当在国家大范围内综合进行考察,只有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达到相关标准,采用增长极战略才能够起到预期效果。增长极战略的应用,主要是对于局部地区的集中提升,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我国整体致富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还需要结合农村城市化战略的应用,确保农村自身实力平稳增长,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契合度,所以在政策的落实当中,还需要对农村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挖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区域之间不仅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文环境存在大量差异,而且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特质,所以无论政策如何制定,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权衡和共荣,应当因地制宜的掌握当地资料信息,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建设和开发,在区域之间综合实力整体提高的前提下,彰显不同区域的特质内容,进而丰富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组成。(2)协调城乡关系,在政策导向下,城乡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相补充、互相扶持的,绝非因政策倾斜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失衡,或是造成城市居民就业率急剧下降所形成的城乡矛盾情况,所以在政策的计划和制定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协调城乡关系,以层级发展机制,确保不同阶层、不同产业能够在同一平台下按照不同的发展趋势前行。(3)注重贫困人口的扶持,贫困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方面,所以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当中,应当将国家的扶贫政策作为必要工作内容,通过对农村人口进行专业化培训,帮助农村人口能够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进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中,为农村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文化扶贫则能够提高农村人口的精神素养,通过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为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提供助力,进而在农村人口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情况下,更好的完成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仅作为参考,而我国真正国情才应当是主要考虑的方向,所以通过对增长极理论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剖析,以其中优势对我国政策进行补充,则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我国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