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绘存 曹建俐
天津区域科技创新正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资源累积带来的红利效应正逐步地释放。一是区域整体创新质量地突飞猛进。2006年天津专利申请量1.33万件,2018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9.90万件,增长了近7.5倍;专利授权5.4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626件;年末有效专利16.8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1万件。二是区域整体创新活跃度的显著提升。2006年,天津科技成果登记1559项,天津技术市场各类技术合同成交58.86亿元。2018年,市级科技成果登记2331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2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1315项,合同成交额725亿元。三是区域创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在释放。2018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获批立项,获得国家12.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实现天津“零”突破。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也在有序地推进。
得益于天津工业东移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叠加效应,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比较大地变化。一是天津东部和北部创新资源快速崛起,重点是滨海新区、武清、北辰等区域。以天津科技创新主体增幅为例,2018年,滨海新区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235家,占全市的41%,北辰、武清分别为689家和792家,分别占全市的8.7%和10%,接近全市的60%。二是中心城区科教资源向环城区域迁移。天津高校资源逐步由市内六区向外部迁移,形成了环城四区高校布局,如北辰(河北工业大学)、西青(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津南(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是环京津冀创新裙带加速形成发展。“通武廊”“静沧廊”“京东黄金走廊”等京津冀交汇地带,科技一体化进程提速,正逐步成为支撑“天津—北京—雄安”金三角创新发展的潜在力量。
一是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地标。从特色工业到产业集群再到区域特色经济创新体系,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创业孵化、科技服务、公共研发等较为成熟的科技创新体系,进入了创新3.0阶段。如2019年第二批天津智能制造项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项目和支持金额上分别占比19%和24.3%。二是科技创新园区的资源汇聚日益突出。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各个区域创新战略资源汇聚的主战场。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截至2019年3月,科技园区新增注册企业1061家,注册资本金110.96亿元,中关村智造大街、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优质项目在天津落地生根。
一是天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在津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总数已超过170家,其中60多家来自北京地区。已经在天津重点领域形成了承接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天津区域创新产业发展质量向好。2018年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其中先进制造业比重达63.5%;全年智能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4.7%,工业利润增长11.1%。三是天津区域智能制造升级提速。截至2019年4月,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和示范项目累计15个,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183个,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3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5%。四是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十足。一方面智能科技平台加速聚集,聚集培育科技创新平台285家,其中国家级19家、市级266家。另一方面,智能科技区域产值爆发式增长。2019年一季度,天津高新区智能科技产业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34.88亿元,同比增长49.6%。
从战略设计讲,天津缺少科技发展区域顶层设计和统筹式布局。当前天津在产业发展定位上更多地聚焦于整体各个区定位设计,在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双创资源的区域联动布局和未来前沿产业布局研究不足,区域布局明显的经济带或是区域带尚缺乏统筹考虑。
从区域联动讲,天津尚未建立有效承接、服务京津冀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力量。从技术合同成交额看,2017年北京流向津冀的占流向京外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8.7%。2013—2017年北京流向河北的技术合同始终高于天津。天津始终是北京重要的技术来源地。2013—2017年,北京吸纳天津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始终居于全国前四位。
从要素资源上讲,天津缺少承接先进制造研发国家战略力量的机构或平台。对标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以及对京津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的定位,天津缺少相应的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
从科技潜力上讲,天津既面临与北上广深科技创新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又面临着新兴崛起城市的赶超之势。据2018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数据显示,天津科技创新实力已经位于广东、江苏、北京等11个省市之后,位于第12位。另据恒大研究院《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披露,天津排在第9位,已经位于成都、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之后。
1.顶层规划原则。天津区域科技的发展要从区域联动、城市创新的角度,结合天津科技创新的发展实际,创新性地谋划未来15年天津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2.资源导向原则。充分认识天津科技创新资源,以既有资源为存量,发挥存量效应,以未来布局为增量,发挥增量效应。
3.特色天津原则。天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凸显天津产业发展的特色,走津汁津味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形成特色化发展格局。
未来15年,天津区域创新是三个“深度融入”框架下的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融入全国创新网络,融入京津冀创新网络),是在“五个现代化天津”城市格局下的创新,要充分发挥天津科技创新的既有优势,精准化地布局科技资源,着力打造“一轴两翼”向“京津经济带”发展路径,加速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京津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建设贡献“天津之慧、天津之为”。
2021—2025年,建设“一轴两翼”的产业创新格局,即以环城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为轴,打造创新经济溢出和产城融合示范轴;以“通武廊”“静沧廊”“京东黄金走廊”片区为翼,以武清、北辰、静海、宝坻等经开区载体为抓手,打造区域产业一体化示范区;以滨海新区为翼,以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为抓手,系统布局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片区,打造特色产业创新中心。
2025—2035年,打造形成“北京—雄安—天津(武清、静海、北辰、宝坻)”科技创新高地,区域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形成天津市内以“通武廊”“静沧廊”片区为起点,滨海新区片区为终点链接北京的京津创新产业带,初步支撑天津建成京津冀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1.发挥“通武廊”“静沧廊”等区域地缘优势,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裙带
一是要夯实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通武廊”“静沧廊”“京东黄金走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对共性的产业承接转移平台和改造升级予以重点支持。二是要发挥园区的产业联动,充分发挥武清开发区、静海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京津科技新城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相互支持,借力腾飞,打造产业转移转化承接的天津科技创新新高地。三是要推动科技环境的一体化,加速推进“通武廊”“静沧廊”与北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地衔接,推动北京科技资源溢出南移,打造京津冀创新微中心产业升级版,形成服务北京、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带。
2.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构建硬科技生态,推动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创新中心
一是着力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制度优势,发挥自主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双重叠加创新的制度优势和改革优势,重点面向海工装备、智能科技等领域,打造先进制造研发洼地,率先构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片区。二是着力发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资源的载体优势,充分发挥滨海—中关村等科技创新载体作用,承接北京科创中心创新项目在天津实现生产研发的产业化,推动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三是着力发挥滨海新区在科技资源的集聚优势,推动滨海新区公共研发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行业内或跨行业整合,打造承接国家科技重大需求战略力量。
3.加速推进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创新经济轴心建设,打造新型城市综合体和智能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区
一是围绕大学城,在“创意—项目—孵化—产业化”中打造创新经济片区,重点发展南开启航湾片区、海河教育园区等。二是着力打造新型的城市创新综合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人力、科技、医疗、资本等便利化的优势,加速推进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新城市业态以及适合个性化生产、研发制造的新产业业态。三是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城融合示范区,充分发挥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社区、产业双高成熟度的优势,推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在产城融合方向上的应用,打造城智能科技产城融合示范区。
4.加强各区域内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化“一圈一体”(集群生态圈和创新服务综合体)
一是充分发挥各区国家级经开区作用,在科技创新、利用外资等领域,通过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拓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创新经济的活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研发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产业生态圈。二是建立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创新综合服务体,通过整合县域区域内的孵化载体、工程中心、企业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构建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创新综合服务体,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一站式综合创新服务。
1.深化“市区共建”制度,夯实区域科技合作
一是完善市区共建合作机制,以市区共建为抓手,以科技相关委办局为主,聚焦重大科技问题,集成天津市和各个区科技资源,探索共同解决的新机制。二是推动各区科技创新“以奖代补”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和激励创新意识强、科技投入绩效高、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域。三是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方式改革,改革原有天津市重大科技项目各个区配套制度,探索实施各个区主导区域创新项目,市科技局根据项目立项情况进行配套性支持。
2.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要素跨域流动
一是加大区域间技术转移产业转化的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天津市内六区孵化项目与环城四区高新区或开发区产业转移转化新通道,统筹利益,协同发展。 二是加大区域间重大产业项目的协同联动机制,按照产业集群化布局和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加大区域间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联动联席机制,按照产业布局,在功能基础性强的区域优先布局。三是加大区域间飞地建设机制,推进蓟州、静海、宁河等区域在市内六区以租赁或合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大厦和科技园区,享受双重的产业政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聚焦区域政策精准施策,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加大突破性科技政策的设计和实施,重点围绕重要的创新区域、重要的创新园区、重要的创新载体、重要的创新机构,研究制定一批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政策,实现精准施策,确保政策效能在创新环节的最大化。二是加大区域统一性政策的实施,加大对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的梳理研究,推动三地政策的有序衔接,特别是推动天津—北京科创政策的无缝对接。推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在天津更多的区域复制推广,形成天津科技创新的政策合力。
4.发力区域创新主体培育,打造科创增长主力军
一是打造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企业集群,针对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或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通过龙头企业培育,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二是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共性技术解决新机制,聚焦产业创新技术“卡脖子环节”,制定相应技术目录企业清单,鼓励技术目录企业建立共性技术或工艺分享新机制以及牵头科技众包、产业联盟攻关等攻关新机制。
5.建设更开放的创新体系,打造深度创新网络
一是加强天津与京津冀区域联动,推动天津科创资源与京津冀资源的对接与协作,形成区域化发展的特色品牌或是集群。二是加强天津与国内先进地区的联动,推动天津科创资源在国内范围的整合和发展,加速科创资源在天津的集聚和发展,三是加强天津与国际先进地区的联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推动天津科创资源走出去,引进来,强化建立更为广泛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和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