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芬
(肥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合肥 231603)
安徽省肥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易干旱缺水,土壤不肥沃,年降水量偏少,土壤水分蓄积量少,地下水资源匮乏并且难以利用。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产量高、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也可以与麦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或套作,既可露地栽培,也可覆膜栽培。肥东县玉米种植面积约1万hm2,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3大粮食作物。玉米的高产稳产对肥东县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应选择前茬未使用长残效除草剂的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做茬口,不要选择甜菜、向日葵、白菜等占地面积较大的前茬。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肥力较高、营养元素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方便的田块,土壤pH在5~8之间(6.5~7.0最佳)。玉米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松、翻地、耙地、平整等作业,通过耕作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尽力做到苗全、苗齐、苗壮。
玉米属于肥料需求较高的作物,通常随着产量的提高,所需营养元素也相应增多。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从土壤中吸收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氮、钾、磷,3 者的比例通常为 3∶2∶1。玉米对微量元素的要求较少,但也不可忽视。玉米苗期生长缓慢,施足基肥和种肥即可满足其生长需求。玉米施肥有2个关键时期:一是拔节至孕穗期,二是抽雄至开花期。这期间的施肥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其中追肥又可以分为杆肥和穗肥。
选择经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这样的品种一般都具有高产、稳产和高抗逆性等优点,在生长过程中没有明显缺陷,不会出现倒伏、空杆、秃尖、晚熟及严重黑穗病等问题。春玉米应该选择生育期长,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夏玉米应该选择生育期相对短的品种,实现抢播抢收。
当土壤表层5~10 cm深处温度稳定在8~10℃时开始播种为宜。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玉米生长,要结合土壤温度、水分等条件适时播种。在当地适宜的播种期内适当早播,可以延长玉米的生育期,促进果穗发育,籽粒饱满,提高成熟度和产量。但播期过早,温度低,出苗慢,容易出现烂种现象,苗期易受霜冻危害。肥东县春玉米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6月进行夏玉米播种较为适宜。
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一般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栽培环境、栽培技术等因素,确保玉米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使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的乘积达到最大值。适宜的密度为60 000~67 500株/hm2,如果株型紧凑可以增加至75 000株/hm2。
玉米为非分蘖增产作物,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讲有3种种植方式,即穴播、等行距种植和大小行种植,应结合合理的种植密度,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时期,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长表现为: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分的茎、叶生长较慢。因此,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主要措施包括查苗补栽、间苗定苗等,根据苗情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
玉米从拔节开始到雄穗抽出,大约经过30~35 d,该时期称为玉米生长中期。这一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敦实秸秆,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原则上促控结合,前控后促,做好穗肥和粒肥追肥工作,同时做好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流通空气、调节水分、防旱保墒等环节。
玉米抽穗开花至成熟的时期即为生长后期,以生殖生长为主,茎叶生长基本停止,主要进行开花散粉和受精结实,是决定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玉米开花受粉、灌浆结实创造良好条件,管理措施的重点是灌溉、排水、追施粒肥、去雄授粉等。
玉米常见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粉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种子处理,选用抗性品种,强化田间管理等措施,以及使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兑水喷雾的化学防治技术。
危害玉米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蚜、玉米螟和地下害虫等。玉米蚜在玉米全生育期,成蚜、若蚜均可发生危害,多集中在心叶,致使叶片发黄,雄穗不能开花结实,严重时植株枯死。可用10%吡虫啉拌种,结合后期茎叶喷雾的办法防治。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危害,破坏秸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严重时秸秆折断。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结合熏蒸进行防治。地下害虫主要采取平整土地、深翻改土、种子拌种处理等防治措施。
玉米田间杂草处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轮作、选种、施用有机肥料、清除周边杂草、合理密植、淹水灭草等。化学除草可以用灭草松喷雾防治,具有扑灭及时、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能够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