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展
(湖北省鹤峰县中心医院影像科 湖北 恩施 445800)
参考既有研究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要想获取生命保障,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诊断与治疗,而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MRI以及CT检测在该病症诊断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有学者通过临床实践指出,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可以百分百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认为是脑梗死敏感性较高的一种成像方案[1]。本次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WI检查临床价值进行深层次分析,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27例,展开了如下分析研究。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初步检查,存在程度不一的呛咳、肢体感觉障碍、头痛、偏瘫以及语言障碍等情况;参考患者发病时间,将患者划分为急性期脑梗死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两类;研究初期,所有患者家属均被告知研究具体内容,便自行于研究同意书上签署姓名,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27例患者中,有18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介于41岁~82岁之间,平均为(66.78±3.45)岁;病程介于1h~24h之间,平均为(12.04±2.07)h。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MRI检查,该检查采用GE BrivoMR355 Optix 1.5T MRI光纤扫描仪,扫描以头颅线圈为标准,行MRI矢状位以及轴位扫描,对所有患者施以DWI序列检查,弥散敏感系数基准为b=1000s/mm2,弥散梯度场需要同时添加于相位编码方向、频率编码方向以及层面选择方向,开展DWI检查后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图像数据传至MR工作站,采用GE工作站中Functool软件将所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重建的ADC图,以Functool软件对表现扩散系数图进行计算[2]。
研究期间的数据以SPSS21.0软件统计,数据记作计量资料形式(±s),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取t,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例患者中,有21例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6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病变区主要为多发脑梗死、基底节区脑梗死、脑干梗死、颞叶脑梗死、半卵圆中心脑梗死。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结果呈现为高信号,T1WI、T2WI以及FLAIR均呈现为等信号,ADC呈现为低信号;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结果呈现为高信号,T1WI呈现为稍低信号,T2WI呈现为稍高信号,FLAIR呈现为高信号,ADC呈现为低信号;病灶区ADC平均为(0.45±0.17)×10-3mm2/s,组织正常区ADC平均为(0.85±0.07)×10-3mm2/s,两组数据比较,t=11.3053,P=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弥散即分析侧向产生的随机运动,急性脑缺血病灶DWI检查呈现为高信号,而表现弥散系数图像则呈现为低信号,脑血流量下降诱发因素多样,但均会导致脑细胞供氧不足,破坏脑组织能量代谢稳定,加之细胞外间隙的改变,水分子弥散会受到限制,此时DWI检查结果便会呈现为高信号。当组织细胞供血不足时间>5h后,便会诱发血管源性水肿,因此DWI检查所得高信号可以判定为早期细胞毒性水肿,T2WI呈现的高信号可以判定为后期血管源性水肿,基于此,可以判断弥散成像呈现为高信号时,患者细胞并不具有较好的弥散功能,同时组织含水量也不会呈现为上升改变。T2WI可以对患者脑组织内含水量的改变情况进行具体反映,因此,并不适用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但DWI检测效果较好[3-4]。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病灶ADC水平对比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是对患者脑梗死演变过程进行准确判断的有效依据,参考本次研究结果,患者脑梗死病发后,随着病程的延长ADC值会逐渐提升,DWI信号呈下降趋势。此外,DWI不仅具有较好的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期间,DWI在急性期、亚急性期病灶检查方面均呈现为高信号,而ADC呈现为低信号,恢复期、慢性期DWI呈现为低信号,ADC呈现为高信号,因此认为DWI还能有效鉴别患者新旧梗死病灶。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