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茹
(河北省枣强县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 河北 衡水 053100)
垂体脓肿是临床较为少见的鞍内感染性疾病,在垂体占位性病变中所占比例为0.3~0.5%[1],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功能存在较大的难度。近年来虽然垂体脓肿的发病率上有所升高,但仍低于1%[2],临床医生对垂体脓肿的具体影像学表现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因此术前诊断的难度仍较大,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垂体脓肿的认识,以便在临床诊断中准确鉴别垂体脓肿与其他疾病,从而提高诊治成功率。本文对MRI检查应用在垂体脓肿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诊断准确率更高的影像学技术提供参考。正文阐述如下。
回顾性分析20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选取时间: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脓肿。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20岁至68岁,年龄平均值(48.69±5.43)岁。病程为6d~5年,平均病程为(1.37±0.52)年。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者14例,头痛7例,泌乳、经期紊乱或性功能障碍11例,多饮多尿5例。
MRI检查方法:仪器选用西门子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使用SE序列及头线圈,先进行平扫,采用T1WI冠状位序列、T1WI矢状位成像、T2WI冠状位成像。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均为3mm。完成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Gd-DTPA注射液,浓度为0.5mol/L,以3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0.1~0.2mmol/kg,之后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MRI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MRI影像学表现。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内对比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病理检查证实20例患者均为垂体脓肿,术前MRI检查显示垂体瘤2例,垂体瘤伴囊变1例,垂体脓肿16例,垂体炎1例。MRI检查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符合率为80.00%。
MRI平扫显示,20例患者的垂体明显增大并向鞍上方向突出,垂体高度不一。20例患者中,病灶内部呈T1WI高信号3例(15.00%),等高混杂信号5例(25.00%),高低混杂信号4例(20.00%),等低混杂信号8例(40.00%);T2WI高信号12例(60.00%),等高混杂信号8例(40.00%)。MRI增强扫描检查显示,病灶薄壁出现环状强化12例(60.00%);软脑膜强化7例(35.00%),视交叉神经受压10例(50.00%);20例患者均出现蝶鞍扩大情况。
垂体脓肿的病因比较复杂,临床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可能与感染有关,按照感染途径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感染为血行性播散或颅内感染、垂体周围炎症扩散,严重外伤、营养不良、糖尿病、感染等全身因素均可能增加垂体脓肿发生风险[3];继发性感染一般出现在垂体病变、鞍区手术后,大部分情况下难以找到具体的垂体脓肿。垂体脓肿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垂体脓肿发生后,会压迫患者大脑内的神经组织,引起视力视野缺损、头痛等临床症状,且垂体脓肿会对正常垂体造成破坏,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而降低肾上腺功能和甲状腺功能[4],导致感冒、乏力、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症状发生;垂体脓肿侵袭到垂体柄、垂体后叶、下丘脑,易引起多饮多尿症状。
影像学是临床诊断垂体脓肿的主要方法,但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临床表现相似于垂体瘤、垂体转移瘤、垂体腺炎等疾病,因此在鉴别诊断中易出现误诊情况。垂体脓肿在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为:T1WI、T2WI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存在明显的垂体增大、蝶鞍扩大、周围环形强化情况,提示垂体脓肿中存在包含水样液体成分的炎性渗出物[5]。本次研究中,MRI检查诊断垂体脓肿的符合率为80.00%。T1WI呈现高信号或等信号的情况较少,且存在斑点现象;随着出血情况和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垂体脓肿中的高浓度蛋白会随之增加;T2WI显示低信号的情况较少,增强检查可见后囊壁为环形强化,垂体柄则增粗。在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中,MRI检查具有一定的作用。垂体瘤是导致垂体腺增大的常见原因,在垂体脓肿诊断中常容易被误诊为垂体瘤,MRI检查中受到出血、蛋白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信号差异,常规的密度及信号难以鉴别区分,需进行增强扫描;垂体炎亦以垂体体积增大为特征,在妊娠期间或分娩1年后的妇女中多发。通过增强扫描对垂体脓肿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周围环形强化、蝶鞍扩大等作为鉴别诊断垂体脓肿的重要征象。
总而言之,MRI检查应用在垂体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临床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