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燕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61)
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初就十分重视作风建设,在革命时期培育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在破解执政党作风问题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炼就了过硬作风。聚焦这一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总结其推进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更加突显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执掌全国政权转变为长期执政的党,由处于封闭和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考验,其建设成效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打铁必须自身硬”,把党建设好关键在于“作风过硬”。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党中央立足“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个高度,反复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基于“文革”严重破坏党的作风这一惨痛教训,邓小平、陈云等党的领导人首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之后,这一论断频繁出现在关于党的建设尤其是作风建设的相关决定、会议报告以及党的领导人的讲话之中,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高频词。这一重要论断被写入党的正式文件成为执政党作风建设重要性的权威表述,是部署党的作风建设的总遵循。
为拧紧党的作风建设之弦,党的领导人严正强调,忽视作风建设会导致严重后果。邓小平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154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如果执政党忽视作风建设,坏作风肆虐,不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导致民心、政权丧失。习近平告诫全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就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3]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几代党的领导集体重视程度之高、强调频率之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唐朝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固本之源、强党之基。习近平从党的作风建设角度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而形必散。”[4]基于此,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将理想信念纳入思想建党之中,培育了三大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为计,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重点,置于思想建设之首位。邓小平将理想信念视为革命时期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并指出:我们的建设要取得成功,关键有两条,“一靠理想,二靠纪律”。[2]111任何时候,“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144他还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等多个维度,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坚持,“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190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有理想”被置于首位,对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江泽民不断深化对理想信念作用的认识。一是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5]二是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支撑,理想信念缺失,凝聚力、生命力随之丧失。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6]三是有力抵御和平演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西方搞“和平演变”,抵制政治和历史虚无主义,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7]在“三讲”教育中,中央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胡锦涛立足党的奋斗目标将理想信念具体化。首先,明确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七大首次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纳入党建总体布局。其次,将崇高理想具体化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并将其贯通到践行科学发展观之中。再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可以测量的。结合2008年抗震救灾,胡锦涛指出,危难是考验理想信念的试金石,危难时刻就是对党员理想信念最集中、最充分的考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作风问题的复杂性、反复性,习近平将理想信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加以强调。(1)从共产党员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看,他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视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终生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持续不懈进行“补钙”。(2)从全党恪守党性原则看,他将理想信念视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在习近平看来,理想信念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党的作风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丧失或缺失。理想信念一旦发生动摇和滑坡是最危险的。习近平将有无远大理想作为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将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作为衡量党是否坚强有力的标准,要求党员干部打造“铁一般信念”。(3)从全党坚定政治立场看,他认为,共产党人特殊就特殊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用理想信念铸就的钢铁身躯,有了理想信念,“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8](4)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看,习近平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了扎实部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坚定理想信念”纳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称为“新准则”),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列为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了新部署,其中,“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首次列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之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一个政党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政权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将党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下大功夫解决党群干群关系问题。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强调:党员干部“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9]230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集中平反冤假错案来化解党同群众的矛盾以密切党群关系。与此同时,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再教育。
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以权谋私、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权力寻租等现象严重危害了党群关系,加重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程度。针对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三大措施:一是1983年10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进行全面整顿,集中整治官僚主义。二是1989年7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强调严厉打击各种为群众所痛恨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违法犯罪活动。三是1990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当前时期工作的重点是密切党群关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作风建设的实践主体、作风成效的评判主体、作风目标的受益主体。基于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定为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之后,这一论断成为党风建设的“总遵循”。
江泽民、胡锦涛围绕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进行了大量探索,核心思想是始终坚持和践行群众观点,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三到”:心到,即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问到,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即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使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受益。在实践中,一方面在全党开展“四个大兴”教育活动,包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四个方面;另一方面推进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健全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胸怀,从新的政治站位把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到新的高度。从立党之基层面提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10]78从强党之路层面提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11]从兴党之要层面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于此,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作风过硬”,在密切联系群众中“炼就过硬的作风”,其核心要义有两点,“心中有民”和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在实践中,一是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化干部的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列为党员必须遵循的准则;三是高压强力反腐败。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大问题。习近平表达了强力反腐的坚决态度,即纵容腐败分子,是对党不负责任,是对人民犯罪。
反思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文革”中所犯的严重错误,邓小平鞭辟入里地指出,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333在邓小平看来,健全的制度是抵制不正之风和培育优良作风的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大力推进作风制度建设。邓小平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就加强作风制度建设的要求、任务和原则等作了深刻阐述。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将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诸如民主集中制、密切联系群众、监督等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为科学的、规范化的制度而固定下来;二是修订或废除了一系列过去行之有效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不适用的旧制度;三是针对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职务终身制、官僚主义、特权现象等问题,出台了新制度。
江泽民、胡锦涛立足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和党长期执政的现实,健全和新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集中体现在历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之中。有研究者初步统计,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建立健全和落实的制度就有36项之多。这些制度渗透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13]党在推进制度治党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贯穿党的作风建设始终的主线和根本方法;第二,党章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总依据,是党的作风制度建设的总章程;第三,党的作风制度建设必须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第四,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第五,实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有机统一和协调推进。[14]
习近平关于制度治党的鲜明特色在于,坚持问题导向,以转变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完善制度体系,对党的作风制度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了制度治党史上的重大变革。首先,将纪律建设置于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纪律本质上是制度,“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纪律放在前面,坚持纪法分开、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成为制度创新的又一成果。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其次,明确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在于遵守政治纪律。习近平将严守政治纪律置于全部纪律之首位并强调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10]131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政治纪律置于“六大纪律”之首,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再次,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习近平强调,在所有党内法规中,党章是党内大法,总领一切,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党章的作用。
要使制度落地,关键是解决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问题。综合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一是解决权力的问题,要“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进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权管人。二是解决人的问题,做到在遵守和执行纪律方面,不允许有例外、有特权,人人平等,始终保持纪律的刚性约束。新时代,作风制度建设成为党建工作最大的特色,从严治党的最大特点。[15]
开展反腐败斗争始终是我们党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国后,党成为执政党,掌握权力的高级干部手握重权,一旦腐败,影响深远。针对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党中央决定给他们处以死刑,以警示全党,挽救更多的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16]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严惩腐败的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反腐败斗争。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腐败问题严重。对此,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9]403他进一步要求新的领导人首先要抓党内高层腐败问题,否则“确实有失败的危险”。[2]313江泽民、胡锦涛立足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现实强调,反对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十八大以来,基于腐败呈高发多发态势,习近平严正指出,如果不大力惩治腐败,我们党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任由腐败蔓延肆虐,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为有力推进反腐败,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几代领导人不断健全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邓小平强调,以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严厉惩治腐败,打击腐败分子。他进一步明确,惩治腐败依靠教育和纪律,关键在严格执纪。江泽民指出,反腐败既要惩治又要预防,惩治是“治标”,预防是“治本”,标本兼治,重在预防;教育、民主、法制、监督、体制同步推进,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胡锦涛立足党建大格局,首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首次将其纳入党建总布局中,明确其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提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方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开拓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1)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任何人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保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2)以抓好作风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习近平强调,反腐败要着力从作风建设这个环节突破,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反“四风”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反腐败。(3)铲除腐败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腐败的关键是权力出轨、越轨,归根结底在于制度不健全。要重拳治腐,必须完善法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以来,党中央以既处理“腐败存量”又坚决遏制“腐败增量”的决心,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一系列党内法规。(4)根治腐败要靠铸牢理想信念。“不敢腐”“不能腐”仅能遏止腐败,“不想腐”才能根治腐败,这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7]
纵观党的四代领导人关于反腐败的构想,可以看出,反腐败斗争思路逐步清晰,反腐败部署渐趋完善,从惩治腐败为主到惩治和预防相结合,构筑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的反腐格局。当然,反腐败扎实有效推进还有赖于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必须以反腐败为问题导向。如果改革的进展不能遏止腐败的蔓延,腐败不但可能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将瓦解公众对改革的支持,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成为终结改革的致命杀手。[18]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基本路径,既为当下解决作风问题提供了实践方向,也为继续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当前,实践在不断发展,党的作风建设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多次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纠不正之风,最大的困难是防止反弹。因此,克服不良作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作风建设要经常抓、长期抓,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