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探究

2019-12-08 18:44周良发
关键词:三进常态师生

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进行全面修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在教材中,为新思想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夯实理论基础。但是,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却呈现阶段性、临时性、偶然性等特征,并未形成常态化效应,弱化了新思想的育人功能,也阻滞了“三进”工作的稳步推进。鉴于此,本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建性略谈浅见,以推进新思想更好地融入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

一、“三进”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意在通过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协调、监管、规范和保障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确保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一)“三进”常态化有助于提升宣传教育实际效果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旨在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夯实思想根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思想浸润和濡染过程。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样才能渗透进去。”[1]这启示我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和反复浇灌,在发展过程中合理把握进展的“温度”和“湿度”,保持与之适应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总结教育的方式,从而发挥增效作用。通过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像小雨一样点滴渗透,春风化雨般浸润和濡染。加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科学理论体系,推进这一思想“三进”常态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常下点“小雨”,通过不断的耳濡目染浸透人心,才能让高校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三进”带来的影响,才能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缝隙进教材、零时差进课堂,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并迅速在广大师生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三进”常态化有助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关键所在。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马工程”主干课程,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对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许多新见解新论断,要求高校必须重视青年师生的思想引领、信仰培育和道德建设等。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通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建设,有利于引导高校师生全面把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精髓和真谛,有利于帮助高校师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新思想转化为高校师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养分。

(三)“三进”常态化有助于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各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建设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大学,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高校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和全过程,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不断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稳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和影响力,帮助高校师生明确“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四)“三进”常态化有助于引导师生勇担复兴大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3]作为其立身之本。高校青年师生正处于“灵魂发育”时节,先进文化的滋养、科学理论的植入、理想信念的培育、主流价值的引领,是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内在需要。然而,在这个“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网络化时代,“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2]导致青年师生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和诱导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甚至走上人生的歧途,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有效引领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科学真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常态化,通过常态化机制寻绎这一思想理论精髓与“马工程”主干课程教材体系的相关性和契合度,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青年师生思想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助力青年师生实现从认知、接受、认同到信仰的升华,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二、“三进”常态化建设的可行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学术热忱,在中央决议的引领和推动下,研究机构纷纷成立、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宣讲活动陆续开展,为新思想“三进”常态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一)中央决议的出台为“三进”常态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为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该决议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这一决议的出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提供了政策支撑、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作为十九大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教育要以这一决议为指导原则,以常态化为重要举措,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决议的引领下,各高校要加强领导、科学擘画,探索科学有效的融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有序推进,帮助广大师生实现由真学真懂到真信真用的跃升。

(二)研究机构的成立为“三进”常态化奠定了组织保障

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离不开组织机构的有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在十九大闭幕之际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此之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党校系统等纷纷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会或研究院,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这些研究机构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宣传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新思想“三进”常态化奠定了组织保障。依托这些专业性研究机构,能够有效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通过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协作发力、共同维系,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教育,不断推出对新思想研究实践所得新认识,通过持续发力,不断润入,进一步确保新思想“三进”常态化,使高校师生对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有更深刻的认知、更深彻的感悟、更深度的共鸣。

(三)研究成果的涌现为“三进”常态化夯实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全民族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理论界对新思想作了精细深湛的学理探讨,其中不乏“三进”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王建国深入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意义、思路举措和保障机制;[5]秦宣认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讲好“新成就”“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略”“新征程”;[6]刘松,徐国亮以“基础”课为切入点,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的必要性、方法和具体进路;[7]吴爱萍以“概论”课为例,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意义、具体思路和保障措施;[8]韦洪发,张然认为高校思政课要准确把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9]这些研究成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并就如何推进新思想“三进”提出了许多启人心智的对策建议,为新思想“三进”常态机制的构建夯实了理论基础。

(四)宣讲活动的开展为“三进”常态化营造了浓厚氛围

党的十九大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普及热潮,其举措主要包括成立专业宣讲团、注重新媒体应用、强化宣讲针对性等。首先,成立专业宣讲团。党中央、国务院部委及各省市区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征、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等核心议题开展宣讲活动;坚持领导带头作表率,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区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宣讲,各基层机关党委负责人要在所在单位带头宣讲,逐层落实推进,上行下效,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并引发民众共鸣。其次,注重新媒体应用。利用“两微一端”、手机APP、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体进行网络化宣讲活动,发挥新媒体实时交互性特征,力争全网推进、全民参与,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强化新思想的传播,让它更浅显明了地深入人心,同时还要依托网络回应人民的核心关切和利益诉求。最后,强化宣讲针对性。结合高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力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广大师生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通过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增进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进而为新思想“三进”常态化运动营造浓厚氛围。

三、“三进”常态化建设的构建性

基于上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析,新思想“三进”有序推进必须遵循信息传播规律、结合社会发展情势,树立常态化思维,在“常”和“长”上下足功夫,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构成、多渠道协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构建格局。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常态化“三进”推进机制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永远在路上,其“三进”工作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随意而为,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规划,明晰“三进”常态化的价值、意义和实践举措,注重“三进”常态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而生成持续强劲的推进动力,为保障新思想“三进”常态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其常态化“三进”推进机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目标引领,厘清推进方向,才能保障“三进”常态化有序推进,并推向纵深。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机制,通过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见效,进而转化为高校师生毕其一生的信念与行动。其次,要有现实针对性。这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成效的重要环节。不能将这一思想树立成空中楼阁,要贴切青年师生的现实情况,始终坚持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和服务师生为原则,针对不同师生的思想特征和成长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坚持按需推进与分类推进有机结合,将理论大众化、生活化、实用化,并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识别和有效供给,以期达到内化于师生之心的效果。最后,要坚持全覆盖。构建“三进”常态机制要着力形成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全方位推进的有效模式,同时加强对高校师生进行全程化宣传教育和日常性思想引领,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有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年师生的思想引导,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在新思想引领下凝心聚力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优化教师队伍,构建规范化“三进”人才机制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新思想推进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构建一支政治上可靠、理论上过硬的“三进”人才队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三进”常态化推力,确保“三进”更加规范持续高效。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一要抓好“主力军”,即优化整合党政宣传教育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他们要先行一步,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本及相关理论著述,明确“三进”常态化的重大意义。在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三进”主体要在日常教学和师生互动中不断阐释新思想、传播新思想,从而有效增强“三进”常态化能力。二要培养“生力军”,即将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的有生力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将新思想带入课堂的点点滴滴中,化雨无声而又深刻有力,切实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的有效推进。三要善用“支援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精英,如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各领域各行业先进代表,甚至包括微博大V和网络红人——他们有的理论素养深厚、有的社会经验丰富、有的工作业绩突出、有的道德情操高尚,让他们在言行点滴中认同和践行新思想,从而形成榜样力量,为“三进”提供多样化的师资力量,切实保障新思想“三进”常态化规范有序。

(三)拓展载体渠道,构建多元化“三进”运行机制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需要载体平台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会的成立为新思想宣传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但完全依靠新“关键机构”还远远不够,还要大力拓展其他载体渠道,切实构建多元化“三进”运行机制。第一,深入挖掘传统媒体新动能。深挖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的功用,采取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幽默诙谐的语话,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性和通俗性,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激发广大师生锐意进取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进一步奋勇向前和开拓创新的意志。第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普及,各种新兴媒体在高校师生学习、生活、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政宣教部门要把握高校师生群体性的脉动、引领高校师生时代性的心动,必须积极运用网络直播平台、“两微一端”、手机APP等新兴媒体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渠道。同时还要把握新媒体的运用规律和运行方式,改变枯燥无味的政治文件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切实加强新思想“三进”常态化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第三,积极搭建媒体融合新阵地。面对媒体融合不断加速的今天,融合媒体育人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抢抓媒体融合的战略契机,破解媒体融合带来的困境和挑战,转变思维观念搭建网络校刊、网络校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融合媒体新阵地,借助媒体融合推进新思想“三进”常态化。

(四)完善激励措施,构建持续性“三进”动力机制

激励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有相当大的分歧和争议,但教育界和理论界对激励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已形成基本共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除了依托制度体系的刚性约束外,也要借助外部刺激形成强大的推进动力,持续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落地见效。为了提高激励措施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获得持续性推进动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第一,要恰当把握激励原则。只有恰当地把握激励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效用,进而生成持续强劲的推进动力。具体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其激励措施的制订需要遵循公平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也即是说,激励措施既要公平公正,也要考虑受众的需求,还要纵览全局、把握分寸。第二,要灵活运用激励方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的激励方法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采取适当的激励举措,以激发广大理论工作者参与“三进”的内生动力。如开展评优表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取得业绩、产生实效者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设立专项课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开展理论研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迪,拿出科学规范的方案,为新思想“三进”常态化夯实学理根基。

(五)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全方位“三进”责任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的根本保证,为此党委要加强领导,夯实主体责任,构建全方位“三进”责任机制。一是做好“三进”责任分工。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要做好责任分工:学校党委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三进”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常抓不懈,抓严抓实抓到位;各二级学院党委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组织实施者,负责本学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基层党支部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具体推进者,负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的具体运行。二是构建“三进”协同机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多方力量,形成上至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下至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上下纵贯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综合素养课教师的横向联动作用。将上下纵贯与横向联动有效整合,构建多层极、全方位“三进”协同机制。三是完善“三进”制度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需要制度体系支撑,确保“三进”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此,党政宣教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方案,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配套制度,使新思想“三进”更加规范、持续和高效。

(六)强化考核评估,构建经常性“三进”考评机制

考核评估是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目标和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智能算法,对新思想“三进”实际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考核评估是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常态化过程中起到监督执行者完成情况和探察受众接收效果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生成常态化效应进而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效性,构建经常性考评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强化考核评估的作用,需从“三进”工作者和受众群体同时展开,形成“全员动员”的考评机制。就“三进”工作者来说,要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达到“以评促建”的目标。为此,高校党委要牵头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宣教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督查委员会,对“三进”工作开展日常化检查和督导,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在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效推进。同时要优化评价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状况纳入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考核体系之中,达到“以评促建”的目标。就受众群体而言,要构建切合高校师生成长发展实际需求的评估体系,实现“以评促学”的效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最终是为了进师生头脑,进而内化于师生之心而外化于师生之行。因此,学校党委和党政宣教部门不能只关注“三进”主体的进展和成效,还要关切“三进”客体即广大师生的学习、吸收和内化情况。这就有必要构建切合高校师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的评估体系,将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广大师生评奖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实现“以评促学”的效果,进而确保广大师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而行。

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新思想的精髓和真谛,用科学理论引领成长成才的人生之路,使他们在思想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在实践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进常态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棋乐
藏垢纳污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麻辣师生
博弈名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