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以高中阶段为例

2019-12-08 18:11张笑笑
关键词:创新型培育阶段

张笑笑 史 亮

人才培养深刻影响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崇高事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教育工作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会上重点指出了人才与国家科学发展紧密的联系,要求“改革人才培养……等机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在2019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尽管当前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但总的来说人们的分歧往往在于选取不同角度尝试解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性质,而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应当具有的核心内涵的看法基本一致。从概念上看,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具备规范性、可行性、可移植性,“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统一,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机制的统一体”。(3)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2期,第10-13页。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角度看,培育符合时代需求、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才华的优秀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方向。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均应当围绕这一方向,努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要为大量初中毕业生提供更加深入的教育,同时还要为大学和社会输送人才,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人才培养重任。但是,目前我国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难以高效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时代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时代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样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新内涵。对高中教育而言,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我国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

(一)培育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使命

人才培养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肩负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使命。在战争年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坚定革命理想、以民族独立与解放为奋斗目标的人才;在建国初期,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坚定阶级立场、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备科学素养、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事业的人才;在新世纪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大量拥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始终走在国际前列,而这就要求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肩负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与思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文育林(1983)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划分,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避免“造成人才浪费”。(5)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高等教育研究》1983年第2期,第22-26页。陈敏恒(1986)指出,破除“旧观念、旧习惯”对推进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社会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培养状况的矛盾、学生对教育的要求和当前教育工作水平的矛盾”。(6)陈敏恒:《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化工高等教育》1986年第3期,第2-8页。此后,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未停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张晓鹏(2006)指出,美国高等教育通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第7-11页。杨晓慧(2015)指出,“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首先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即创新型人才培养”,(8)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39-44页。突显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来自兰德公司的社会科学研究专家Paul Berman和Milbrey Wallin McLaughlin(1976)在其一项研究中提到,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不惜每年投入35亿美元以提高各级公立学校创新能力,这一数额约占公立学校联邦补助资金的10%。(9)Paul Berman & Milbrey Wallin McLaughlin,“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The Educational Forum,Vol.40,No.3(1976),pp.345-370.Richard Bedford和Paul Spoonley(2014)对新西兰技术移民(EOI)政策进行了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技术移民对各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影响巨大。(10)Richard Bedford & Paul Spoonley,“Competing for Talent: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 in New Zealand’s Immigr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48,No.3(2014):pp.891-911.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各国对创新人才的渴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

高中教育是衔接初中与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育创新型人才是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须包含的内容。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极为关键,这一阶段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我国,中学教育虽然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但以中考、高考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亟待改善。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各界期待我国高等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培育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仅仅依靠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中学阶段的人才培养仍然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其所培养出的人才势必难以通过四年本科教育变成创新型人才。对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育工作应当从娃娃抓起,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就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对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不足同样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纵观现有研究,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仅有百篇左右的检索结果,而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检索结果则有数万篇。可见,当前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是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实践中转变唯分数论、唯高考论等理念,同时还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工作者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初等、中等教育创新人才培育的研究中。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形塑人的创新性核心素养,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忽视教育规律的诉求,对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予以加倍重视。

二、传统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但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着诸多弊端,阻碍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教学目标“唯高考论”的功利主义色彩

“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是人们对高考的普遍共识,这突出反映了高考对于社会成员的重要性,同时也折射出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尽管教育部通过种种努力试图弱化高中教育的功利性,但收效有限。高考作为高等院校入学招生的主要方式,与其有关的各类改革、变动、新闻、消息牵动着全国高中生及其家长敏感的神经。2016年,一则“教育部发布《2016年全国百强高中》名单”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引起教育部相关部门进行紧急辟谣,对此《光明日报》刊文称这一事件“折射功利教育观”。(11)李云龙:《“百强高中”谣言折射功利教育观》,《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2版。在排名谣言的背后,潜存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逐。对子女教育及其前途命运的焦虑促使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竞相追逐,这一点从学区房市场的火爆即可看出。对各地高中学校而言,高考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同样也是“学校的命根”。一方面,考生与家长所面临的升学压力有很大一部分被寄希望于学生所就读的高中。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高考成绩依旧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升学率、一本率、名校录取人数等数据俨然已经成为评判高中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关系着考生与家长的直接利益,还关系着各高中的招生工作以及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在实际工作中,分数的提升、高考的结果成为评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一位班主任是否负责的重要标准。在高考招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个性与天赋等成为次要议题,高中教学工作仍围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展开,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课程设置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灵活性影响着高中教育的效果,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改革。我国高中阶段一般情况下的课程设置以语数外为核心,以理化生、政史地区分理科、文科两大培养方向,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调整的空间极其有限。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但却难以保障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在现有高中课程设置下,学生必须成为“全能型”人才方可脱颖而出并获得高校青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在独具天赋的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迫于升学压力,一些在某些方面拥有过人天赋的学生不得不将许多时间用于苦修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巨大。

(三)教育管理对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限制

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育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型。在高考成绩带来的教育压力下,高中教育管理趋向于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集中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要以培养学生的高素质为目标,以其创新为基源,搞好特色化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12)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第68-69页。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亟需进行转变和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首先,教育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著名法家人物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著名论断。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史宁中(2016)认为,“中小学校长应该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13)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2期,第19-21页。其次,教育管理应做到约束学生行为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的日常活动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适当约束,但这种约束不应过于严苛,更不能以牺牲学生合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为代价。最后,营造创新文化,塑造创新精神。教育管理不应仅限于对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纪律的管理,而应通过营造蕴含创新思想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与突破、敢于挑战自我与未知,促使创新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

三、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受益分析

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能够使受教育个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提升,使高等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事半功倍,从而实现为国家与社会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同样能够从中获益。

(一)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能够从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中受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民族复兴的极端重要性。从国情角度看,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诸多领域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十分渴求。尽管我国不断加强对海外人才吸纳,但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才是保障创新型人才供给的长久之计。通过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创新型人才步入社会后,能够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互联网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均提升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若想保持和提高我国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我国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通常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差异,但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共识。包括高中教育在内,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均应将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是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受益者。高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直接为高等教育机构输送人才的重任。在高中教育阶段强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能够使高等院校招收到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这无疑将使我国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3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15)柴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7日,第1版。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型人才,这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创新改革要求。但必须注意的是,仅仅依靠高等院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势必难以达成相应的培养目标。人的成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青少年时代的可塑性最强。高中阶段对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植与创新能力的科学培育,能够为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受教育个体

接受高中教育的个体是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中阶段的受教育个体能够显著提升其综合能力。如果能够在创新方面强化对受教育个体的培养,则可使受教育个体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得到培植与培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推动受教育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发展,使其天赋与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尊重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潮流下,受教育者会参与发掘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并经过专业的教育人士进行指导,不断地提升与该领域相关的能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者会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身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同时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作为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受益者,接受高中教育的个体能够在高中阶段树立坚定的创新精神,提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受教育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无疑会对其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在进入高校或社会后,创新型人才能够在更为专业化的领域内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并实践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创新活动获益的不仅仅是国家、社会以及各级教育机构,人才本身也能够在物质方面获得收益与回报、在精神方面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四)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

创新人才培养能够使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受益。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多方主体的充分参与,因此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必然会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培育一位创新型人才的道路十分漫长,需要先后经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最终成长为能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尽管我们无法界定和明晰不同教育阶段对人才创新能力培育的贡献多寡,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阶段创新培养工作的缺失都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塑造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极为关键。对于培育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高中,毕业生在创新实践领域的任何贡献与突破都将成为其母校的骄傲。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终将因人才在某一领域的成功而获得名声、口碑、地位的提升。尽管中学无法直接从创新成果中获益,但随着名声、口碑等方面的不断积累,提供创新人才培育的中学将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入校就读,这不仅能够提升中学培育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率,还能够提高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数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培育创新型人才能够使提供高中教育的中学受益,帮助其在校际竞争中以创新立足。

四、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创新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刘金星、李翠茂(2006)将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一种方案,教育工作者应依据方案实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16)刘金星、李萃茂:《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第114-115页。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而言,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的。

(一)升学路径多元化,释放高考竞争压力

制约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由于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需要通过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因此,高考“独木桥”式的激烈竞争给学生、家长以及高中带来了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各地高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学生创新性方面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却又能够切实认识到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巨大意义。为实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我国教育体系必须进行科学调整和改革。应通过多元化升学路径弱化高考竞争压力,令高中教育能够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使学生的天性与天赋能够在高中阶段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培育,从而促进青少年创新发展,进而为高等院校乃至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升学路径的多元化可为青少年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使得高等院校能够获得更多的具备专项研究能力或综合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无疑将极大地帮助高校进一步推进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等工作。

(二)提高课程设置灵活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必须精通几乎所有科目,才能够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理想高校。但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百年难遇,将青少年培养成一本“百科全书”的全科教育只适用于少数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培育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不合理的全科教育课程设置势必将过多地挤占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最终制约学生的创新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育创新人才应当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灵活设置课程、加强情境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钻研。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偏科问题常常使学生、家长、老师感到头疼。许多学生因为“偏科问题”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课程上,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特长最终沦为爱好。但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而通过引导学生精进其特长学科同样可以使学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功。虽然这在当前的高考选拔中尚无法实现,但不失为培育创新人才的一个思路。如果能够实现升学路径的多元化建设,相信灵活的课程设置将为我国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应充分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当然,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基础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应以打造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促进其利用自身优良的学习能力并朝着与自身个性相符合的方向进行学习。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地提升自我学识,自身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利用累积的学识进行突破创新,做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断地突破自我去钻研更加高深的知识。

(三)革新教学理念,推动学科融合与启发式教学

培育创新人才不仅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通过推广学科融合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并大力推动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一方面,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仍以单科教学为主要形式,这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可能性。从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趋势看,许多科研成果都源自于学科交叉研究,这说明了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性。为实现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高中阶段教学工作应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教师提升多学科教学能力,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供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逻辑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各类信息进行解读、认识并重新建构的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显然与建构主义理论相悖,而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认知的引导更加符合理论导向。创新只能源自于主动思考,不可能源自于被动灌输。通过启发式教学,青少年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动性,这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四)转变教育管理观念,营造创新发展空间

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努力营造创新发展空间,以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相关需求,因此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教育管理观念亟待转变。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使国家和社会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优秀人才以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但是,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管理仍然紧紧围绕高考、升学而展开,缺乏对学生创新发展空间的保护。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学习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将知识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培育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主动性。在当前的教育管理观念中,高考成绩几乎被看作是高中学习的唯一目标,升学率、一本率等被当作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性的培育。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与提升考试分数无关的活动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曾几何时,某些高中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参加体育活动等新闻屡见不鲜。此外,在十分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自主安排学习节奏,只能按照规定的课表、规定的时间学习规定的内容。这样的教育管理虽然看上去十分负责,但却存在管理过度、过严的隐忧,对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很大影响。我国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在不违背教育理论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创新发展营造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当务之急,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应基于这一方向进行积极改革。但必须注意的是,现阶段高中教育实践仍以高考为中心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考改革是推动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前提。我国高考改革应朝着多元化升学路径的方向前进,使高中教育能够逐步弱化学生、家长、学校所共同面对的巨大高考压力,从而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从我国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视角看,培育创新型人才绝非高等教育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层层推进来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持续培育。培育创新人才不能毕其功于“高等教育”一役,而是需要从高中阶段(甚至应从初等教育、基础教育)即开始着手对少年儿童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创新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中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是我国教育实践应当加以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此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培育创新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理应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重点研究的关键内容。但是,当前对培育创新人才的研究明显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学阶段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何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形式构建科学、长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如何有效促进中学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如何推进高中教育改革、高考改革,使高中阶段教育为高等教育及社会输送更易于进行创新培育的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进行更加深入的持续研究,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培育阶段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