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刚
(山东省新泰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新泰 271200)
睾丸损伤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多存在血肿症状,有阴囊疼痛情况,需要对患者开展尽早诊断及积极治疗[1]。本文将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本医院予以诊治30例睾丸损伤患者纳入项目数据资料,研究放射影像诊断方法实施在睾丸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
将本医院予以诊治30例睾丸损伤患者(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是选择时间)收入项目分析资料,年龄上限55岁,年龄下限20岁,其年龄均值为(31.26±4.24)岁。
纳入标准:(1)患者存在明确外伤史;(2)患者有阴囊疼痛症状,存在下腹疼痛情况,或出现发热症状。
排除标准:(1)患者损伤之后14天之上入院治疗;(2)患者临床资料并不完全。
采取128层64排螺旋CT检查仪器对全部患者开展检测,使患者将两腿分开,让其保持仰卧姿势,使阴囊露出,对患者阴囊部位开展扫描检查,将层间距设定成5mm,将层厚设定成5mm,将扫描条件选用220mAs以及120kV,将扫描时间设定成21s。按照患者放射影像诊断结果,对存在睾丸局部血肿以及单纯挫伤的9例患者开展保守治疗。对能够修复睾丸破裂的20例患者,予以探查之后,除去坏死组织,予以止血之后,对患者开展睾丸白膜缝合修补手术治疗。对睾丸存在严重破裂难以予以修补治疗的1例患者切掉患侧睾丸。术后于患者阴囊底部将引流条放置。术后予以病理诊断。
分析患者的放射影像诊断结果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30例患者通过放射影像诊断都存在睾丸损伤,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术后病理诊断分型结果中,出血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18例,占据百分率是60.00%(18/30),破裂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6例,占据百分率是20.00%(6/30),白膜下血肿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3例,占据百分率是10.00%(3/30),肿胀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2例,占据百分率是6.67%(2/30),脱位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1例,占据百分率是3.33%(1/30);放射影像诊断分型结果中,出血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18例,占据百分率是60.00%(18/30),破裂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6例,占据百分率是20.00%(6/30),白膜下血肿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2例,占据百分率是6.67%(2/30),肿胀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1例,占据百分率是3.33%(1/30),脱位型睾丸损伤的患者有1例,占据百分率是3.33%(1/30)。将术后病理诊断分型结果作为标准,采取放射影像诊断对睾丸损伤分型结果的准确总计率是93.33%(28/30)。
男性的阴囊部位具有比较好的皮肤弹性,睾丸白膜坚韧性比较高,睾丸于阴囊的活动空间相对比较大,一般状况下不容易引发睾丸损伤,不过,如果于比较大的外力影响之下,还会出现睾丸损伤现象[3]。一般情况下,于睾丸损伤之后72小时予以手术探查能够将手术切除情况减少。所以,尽早诊断睾丸损伤患者十分关键,有利于睾丸损伤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治疗,改善睾丸损伤患者预后状况[4]。
超声检查为睾丸损伤常用临床诊断方式,不过,超声检查难以将睾丸白膜清楚呈现,不容易判定睾丸断片分离状况,多采取睾丸形态情况以及睾丸内部回声均匀状况对睾丸损伤开展判断,难以准确判断睾丸中肿物状况。
对睾丸损伤患者开展放射影像诊断,不容易受到损伤程度以及触痛状况的影响,患者不存在痛苦,能够对患者的睾丸损伤状况予以比较清楚及准确的观察,有助于睾丸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放射影像诊断方法具有比较高的分辨率,扫描检查速率比较快,有助于将睾丸损伤患者睾丸组织留下及修复。
对睾丸损伤患者实行临床诊断的时候,予以睾丸损伤患者开展准确分型十分关键,有助于将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常规超声检查对于睾丸损伤患者的分型方法比较多,不过不具有统一性,具有应用局限性。放射影像诊断对睾丸损伤相关分型方法具有统一性,可以将出血型睾丸损伤、脱位型睾丸损伤、肿胀型睾丸损伤、破裂型睾丸损伤、白膜下血肿型睾丸损伤予以有效分型[5]。本文数据体现出,全部患者通过放射影像诊断都具有睾丸损伤,满足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术后病理诊断分型结果用作标准,放射影像诊断对睾丸损伤分型结果的准确总计率在93%以上。表明放射影像诊断方法应用于睾丸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睾丸损伤患者采用放射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好,存在比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及分型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