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宋鑫陶
依靠自主研发,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湾精化的不少产品都曾填补国内空白
每一个节点,都是一段新的征程。
1919年到2019年,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精化”)走过百年征程。从维新化学工艺社到青岛染料厂,从双桃精化到海湾精化,从第一批硫化青染料、碱性染料到多品类分散染料,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海湾精化见证了中国染料工业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也将自己的名字“印染”在了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史册上。
时钟拨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化学染料大量涌入中国,并逐步取代国内植物提炼的土产染料,西法染坊在各地兴起,青岛成为德产染料输入的重要口岸。
1919年9月,青岛富顺泰百货杂货店经理人杨子生看准进口染料供不应求的市场契机,出资2万银元,在台西镇(现市南区团岛二路处)租用民房设厂,成立了“维新化学工艺社”,从事化学染料制造。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染料生产厂,青岛的化学工业由此起步。
1920年初,维新化学工艺社注册“凤凰牡丹”商标,这就是后来知名的“丹凤牌煮青”,曾经一度供不应求。上世纪30年代初,画着两个桃子的“桃子牌”商标启用,双桃牌一用就是80多年。当时的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染料生产厂家,“规模宏大,设备完善,不特冠冕青岛,即在国内亦罕”。
历经战火纷争,工厂几度停工、更名、易主。1953年,更名“青岛染料厂”,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并在此后的几年里,相继接管了青岛久裕化工厂、中国染料厂、农民颜料厂、洪泰化工厂、宏新化工厂、大安化工厂等多家染料化工企业。期间,增设碳酸镁、硅胶生产车间,扩建硫化蓝、硫化青车间,建成投产硫化深蓝、耐晒蓝生产车间。至1957年,工厂各种染料生产总量已达4143 吨,染料品种增至15个。
上世纪60年代,上马投产双乙烯酮、乙酰、乙酰苯胺及吡唑酮等染料及医药中间体,建成中性染料车间,并新投产了还原染料、硫化还原染料、水溶性彩色胶片成色剂和防光染料、聚碳酸酯等;70年代,上马万吨矿石法硫酸生产装置,并淘汰生产了几十年的硫化染料,上马分散染料;80、90年代,开启与国际大公司的合资合作,不断赶超世界染料先进水平,并试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1999年,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桃精化”)成立。进入新世纪后,企业的发展依旧快速,但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使其不得不北上平度新河,开启二次创业。但一家企业的发展,从不会因为地址的迁移而放缓其向前的脚步。
很多海湾人都忘不了那一天。2015年12月1日,位于宜昌路31号的双桃精化老厂区宣告停产。往日机器轰鸣、繁忙热闹的老厂房,这一天显得异常寂静。
“双桃精化老厂区生产系统自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全面停产!”时任双桃精化总经理,现任海湾精化党委书记、董事长赵秀平宣布这一决定时,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们站在染料车间后处理包装厂房门前的空地上,心绪复杂,这其中有对过去的眷恋与不舍,亦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希冀。
这一天,对很多海湾人来说,是结束,也是开始。作为海湾集团未来战略发展布局的重要一子,平度新河化工基地是“一南一北”两个产业基地的“北翼”。“南翼”的董家口产业基地,主要是依托港口优势,建设石化深加工产业区,进军石化产业,并利用建设码头、液体化学品贮罐等仓储物流设施,发展现代物流,开辟新源。而平度新河则重在搬迁改造现有产业,规划建设精细化工、农化品等产业。
2008年,青岛市制定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老城区企业搬迁计划。这家青岛老牌化工企业的搬迁,开始进入倒计时。海湾集团的正式搬迁,始于2010年。新河化工基地也在当年启动,拉开了搬迁的序幕。
告别辉煌的过去,海湾集团笃定要重塑一个新的未来,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化工企业。“搬迁之初,我们便提出了‘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这一‘四化’理念,将之作为搬迁总的指导原则,并且做到了遵循世界化工发展规律,发展高端化工;遵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遵循世界化工临港而建的规律,打造自己的港口码头,培育前港后厂发展模式。”海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明说。
与之相对应,新园区开始实施“五个一体化”,即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和智能管理一体化。既要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要拉长产业链条,重塑化工企业价值。2017年8月30日,按照海湾集团一体化发展战略,双桃精化更名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北上平度新河,并不是企业的第一次北上搬迁。早在1922年,因为维新化学工艺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烟、硫化氢等有毒废弃污染周边环境,工厂曾迁至青岛北部比较偏僻的四方村北山的一块土地上(即原杭州路总厂前区一带)。
搬离老城区,对城市的发展而言,是一次腾笼换鸟、空间释放;对于企业而言,却是“二次创业”、重新出发。
十年之前的平度新河,还是当地人口中的“大荒原”,是一片空旷的不毛之地。十年后,这里早已是一片现代化的化工产业园区,十多家化工企业、现代化流水线设备、宽阔的马路、整齐的绿化带,组成了一幅全新的画面。
正如李明所说,海湾集团的搬迁,“搬出了效益,搬出了升级,搬出了样板,脱胎换骨,再塑重生。”
2019年11月8日,平度新河化工基地海湾精化厂区内的百年雕塑前,合影的人络绎不绝。两个大“寿桃”镶嵌在“100”的字样里,代表着这家企业走过的百年历程,也蕴含着长寿之意。一年前的4月10日,在中国染料百年辉煌总结表彰大会上,海湾精化创始人杨子生获“中国染料百年功勋奖”,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获中国染料百年优秀企业奖。
曾任双桃精化副总经理的徐善军曾说,“老企业的搬迁不但是场址的改变,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完全是一场革命。”海湾精化走过的百年,又何尝不是一次次产业革命和产品革命的积淀。
依靠自主研发,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湾精化先后研制生产了苯胺黑、中性染料、皮革染料、成色剂染料、分散染料等众多染料及中间体品种,不少产品都曾填补国内空白。
“双桃”牌分散染料,曾是海湾精化的拳头产品,有着“中国拜耳”的美誉,但却因环保问题而停产。海湾精化总经理陈安源直言,“分散染料废酸种类多达9种,这些废酸成分不同、浓度各异,处理难度超乎想象。”
分散染料的高利润额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让海湾精化决定不能放弃,而首要解决的便是污染问题。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了长期技术交流合作后,海湾精化自主研发出了先浓缩后裂解的废酸处理工艺,将废酸变成了纯度为98%的硫酸,并直接作为原料回用到了车间。而产生的废水也通过分散蓝新工艺法,将蒽醌单耗降低了20%,吨产品耗水减少至60吨。
环保达标了,废水治理了,分散染料项目也在时隔20年后得以重启。2015年3月,分散染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项目规模年产1万吨,包括7000t/a分散蓝产品、2000t/a分散红产品和1000t/a分散大红色基G。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国产硅溶胶质量参差不齐、产能关卡难以突破,硅溶胶一直依赖进口。“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革新,但始终难以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海湾精化副总经理、硅酸盐事业部总经理宋华福坦言。
2018年1月9日,海湾集团以海湾精化为主体,吸收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硅胶、硅溶胶、泡花碱等优势资产,重组成立硅酸盐事业部,由海湾精化统一管理。之后,硅酸盐事业部引入了世界范围内全行业首条DCS生产线,实现了除制胶环节以外全流程自动化,并不断提升了高端硅溶胶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实现了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也在今年拿到了欧盟市场的订单。
在平度新河,海湾精化建设了双乙烯酮、二乙芳胺、苯胺黑、酸性染料及分散染料等一批新项目,纳入了硅胶、硅溶胶、泡花碱等无机硅化工产能,配套了废水生化处理、废酸回收利用、MVR高效节能蒸发等循环经济设施,打造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已拥有产品14大类、100多个品种,远销欧洲、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明曾说,工艺装备的先进性标准,要保证“20年不落后”。基于此,海湾集团在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目标的基础上,又有了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的新目标。
海湾精化,又站在了百年的新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