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坤 杨心柳
1942年,沂蒙根据地遭日寇封锁蚕食,山东抗战工作陷入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刘少奇奉命赴根据地调研后,向山东分局严肃地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取得对敌斗争的优势?为什么没有树立起基本群众的优势?为什么群众没有真正发动起来?不讲情面,直触问题。山东分局围绕批评查原因、找答案,回答同样不遮不掩:就是没有做好群众工作,没有通过群众斗争推行减租减息,没有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少奇之问”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搞温吞水大道理式的说教,问得凌厉刚直、语挟风雷;山东分局的回答和处理同样诚恳实在、心向光明。这之后,山东局面焕然一新,成为“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革命红区,“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遥想烽火岁月,战斗你死我活,危险随时发生,见错不批就可能导致流血牺牲甚至一败涂地。王震就曾说过:“不挨骂,你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由于无视忠告,湘江一战血流成河,红军主力折损大半;广纳群策,遵义会议修正路线,中国革命走上坦途。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如今,党的事业虽然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面临生死考验,但同样面临风险挑战,同样需要敢于批评。但现实中,有一些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不敢批评;工作状态庸懒散软,不愿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会批评。这就产生了许多不良现象,有的人批评上级只说愿望——放“礼炮”,批评同级只提希望——放“哑炮”,批评下级只讲期望——放“空炮”,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极不相称。
敢以公心对批评,是一种胸怀魄力,也是一种党性修养。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批评,难免让人不舒服、不适应,但若能虚怀若谷,诚恳接受,必定大有益处。下级在面对上级的批评时,一方面态度要真诚、思想要端正,不可抱有怕丢面子的想法,而应闻过则喜、虚心接纳;另一方面要迅速改之,增强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能力,把错误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小错铸成大错,借助组织和同志的力量使自己成长。
对领导干部而言,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更是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品德道德官德的集中体现。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有阅历有经历,“走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还多”,不喜欢被质疑更不愿被否定,总觉得他人的指点和异议是有意针对、故意挖苦、挑刺找碴;有的感觉高高在上,下级批评意见提不得或者不敢提,“我的话你得听,你的建议选择听或不听”,再好的建议也不予采纳;有的表里不一,打着广纳贤才的旗号,背地“指鹿为马”,疏远那些持有不同声音的人,久而久之,质疑声越发稀疏,耳根子越发“清静”,看似赢得了口舌之争,看似立威立信,看似“唯我独大”,实则丢失了民心,丢了德性,甚至丢掉了立人的根本。习仲勋主政广东时曾收到一封措词尖刻、火药味浓的批评信,他首先诚恳接受,接着立即回信,而后自曝内容,还在党委中进行讨论,用坚强党性对待批评,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只有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才会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满腔热情帮助同志,见有缺点错误直接当面指出,见有违规违纪马上提醒纠正,见有歪风邪气当即猛击一掌,真正用好批评这味“清醒剂”,使党的建设焕发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