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涛
摘要: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笔者一直有着误解,认为它是对教师的一种苛求。经过近几年对学困生的帮助和教育,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新学生观:原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一种正确的学生观,它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他原来基础上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有所提高就是“教得好”。
关键词:学生观;学困生;教“好”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117-1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好”的标准是一种新的学生观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相信初次听到这句话的大多数老师同我的反应是一致的。但是,在后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中,我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表明的是决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它提倡的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一种学生观。言外之意便是,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學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必须得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而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那么“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绝对化的错误。试问,我们的学生非得全部考上清华北大才算成功吗?
所以,“教好”又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要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才能算教好呢?在学生原来基础上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有所提高,就是“好”!
就短期来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来说,我们所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运用新学生观把学困生教“好”的方法
1.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实践中,我首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视后进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一旦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在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自觉接受帮助,从而达到转化目的。“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时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
2.教师协作,同学帮助,因材施教
非智力型后进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根据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一些心理学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在认真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找出他们形成今天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后,采取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他的工作。
3.与家长沟通
在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中要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我通过调查发现,在以前的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中,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老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的教育他,另一方面社会上和家庭里的不关心和讽刺使得学困生破罐子破摔,甚至连学困生他们的父母也对他失去了信心,说他不是学习的材料。从而淡化了学困生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为此,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积极做好他家长的工作,取得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利用家长会和家长的来访,把学困生近段时间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汇报给他们,重新树立起他们教育好自己小孩的信心,希望他们回到家时,能督促孩子,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
首先因为“学困生”的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譬如他每次犯错后,我除了必要的批评外都给他提供改正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他、他也要相信自己。其次,对这类学生,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学困生”的机会几乎很少,管同学、表扬等各种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为这任务是一剂唤起他责任感的良药,他也很看重这机会,做得也较认真。
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是为了祖国未来无数的瓦特、牛顿、爱迪生,我们应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学生,坚守住心中那一份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秦培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J].人民教育(现代校长),2012(07).
[2]顾海红.小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江南论坛(科教文卫),2004(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