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娣
【教材版本】
高一必修一湘教版地理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一节第二课时“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識与技能: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了解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关系作出正确分析;通过分析地形条件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浙江北部和西南部不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案例的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公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通过对历史上“修建金温铁路对前几代人只是梦想”以及如今“现代人将金温铁路修建完工,将梦想成为现实”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通过介绍浙江的现代化交通设施—两座跨海大桥,增强学生为浙江骄傲的高尚情感。
【教学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几个浙江省的案例,采用案例一设疑一探究一建构的学习模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掌握案例剖析的地理学习方法,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难点: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学生参加诸暨赵家香榧林参加远足实践活动的集体照以及香榧林公路的照片。
设问:为什么香榧林的公路会弯弯绕绕?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推进新课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浙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浙江地形,根据浙江地形图说说浙江省的地形地势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浙江北部和西南部地形类型,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案例研讨
1.案例研讨1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浙江省高速公路简图、浙江省铁路简图和浙江省地形图。
设问:根据浙江交通图和地形图,对比分析浙北和浙西南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和形态的差异。
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浙北为平原,受地形限制很少,交通线路稠密,网状分布;浙西南为山区受地形限制大,线路稀疏,多线状分布。
设计意图: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逐步学会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成因和规律。
2.案例研讨2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平原和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图片。
教师总结平原交通线路布局:地形限制作用小。学生根据山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图片说出山区交通线路由于受到的地形限制作用大,只能沿山谷、河谷地形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布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读图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小结平原受地形限制很少、交通线路稠密, 网状分布;山区受地形限制大,交通线路多沿山谷、河谷延伸。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线状分布。
设计意图:帮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寓教于学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乡村公路修建方案图。
设问:浙江省某山区计划修建向阳庄到李庄的乡村公路:有A、B、C三种交通线路方案,各有优缺点,你该如何向决策者推荐你所拥护的方案?
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选择B线路。A线路虽然路线最短,但是经过山顶附近坡度最大;C线路虽然地形最平坦,但是没有经过孙家凹居民点,路线也比较长;B线路虽然路程长,经过了鞍部坡度也比C大,但是经过了孙家凹居民点,提高了公路的运输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方便了居民出行。
设计意图: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六、课堂拓展
1.拓展1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修建金温铁路的材料和修筑同等级铁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的比较图表。
设问:结合材料和图5分析修建金温铁路几代人为何要“几上几下”?
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地形崎岖,工程量大,造价高;地形崎岖,技术难度大。
设计意图:了解科技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也能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拓展2
师生活动:课件展示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线路的分布,突破了地形的限制,更多地开始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增强学生为浙江骄傲的高尚情感。
七、总结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密度较大;山区交通线路沿山谷河谷分布,多呈“之”字形,密度小。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做到: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交通线路的分布突破了地形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更多地开始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教师引导:除地形因素影响外,交通线路还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 湖州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