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同主要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举行第四次“1+6”圆桌对话会时指出,今年以来,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这既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即获得感的问题,也事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民生问题搞好了,本身就能同时起到稳消费和稳预期的双重效果。而消费和预期的稳定,无疑又会给市场提供正反馈和正向激励,有利于提振企業的投资和生产意欲,从而有利于对冲下行压力。
民生问题说千道万,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就业问题。李克强在圆桌对话时也强调指出,要把就业放在突出显著位置,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就业问题事关消费,更事关社会稳定。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对GDP增速念兹在兹,除了对现代化的渴求,和建设一个强大富强文明的国家的企盼外,最主要的一个考量就是要靠一定的GDP增速来维系一定的就业率。
不过现在需要通盘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需要从观念上把GDP增速与就业适当地脱钩,以便为中国经济更好转型提供更大的空间。事实上,这种脱钩在现实中已经处于进行时。一方面,针对基建的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早就处于边际递减的状态。而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资,现在更多地针对“无人化”的倾向,随着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的进一步普及,对既有员工的淘汰会呈加速之势,即使需要新员工,也是高技术新生代,对整体就业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近十年来,中国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高。这里面有电商及其配套的物流配送和各种互联网服务类平台企业的勃兴主动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减员增效和部分低端制造业外迁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失,导致制造业就业人员被迫分流到服务业。
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较低的生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GDP增速的下滑趋势。而制造业的减员增效,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投资拉动GDP进而带动就业的固有逻辑的失灵。两相结合,就为将GDP增速与就业适当地脱钩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考虑到落后产能的淘汰尚需时日,创新驱动发展完全发力彻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咬牙忍受GDP增速的下滑,多管齐下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现代服务业当中去,一方面继续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一方面通过提高其“现代”程度拉高生产率,可能是为数不多可行的选择。
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围绕不搞大水漫灌的理由所在,经济转型时日漫长,新动能的培育需要市场选择试错和检验,大水漫灌只能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盲目扩张,落后产能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继续堆积,直至积重难返。如此或能稳就业于一时,但终究代价太大也不可持续。
在一定意义上讲,稳定和刺激消费,尤其是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对于投资和就业有着更为直接的拉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不少相对富裕家庭有着现实的升级服务的需求。如何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中的中高端需求,推出更多扶持举措,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对于拉动民间投资,释放内需潜力,进而带动就业将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心系困难群众,就生活资料的物价上涨做好针对性的补贴,做好兜底工作,真正做到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暂定两年内对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或年度补税金额较低的纳税人,免除汇算清缴义务。此举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与民生息的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与此同时,经济下行期间,有关部门还要重点关注家庭债务负担,规范各种消费贷,针对负债杠杆比较高,又面临暂时性就业压力的家庭,要协同金融机构做好债务重组的预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不能重回计划思维,冀望把一切都包起来和抱起来,还是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和人们的创新创业激情与奋斗精神,顶住下行压力,来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