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枫
赛赛是莫桑比克南部加扎省首府,坐落在林波波河下游,距离首都马普托210公里,这里是农产品集散中心,到处可以看到开阔连片的黑土地。
45岁的安娜·费尔南多(Anna Fernanda)是土生土长的赛赛人,她是一个大家庭的女主人,丈夫已经去世,留下一个祖孙三代18人的大家庭,其中11个是孩子。她的孙女闪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害羞地躲在她身后,这样的大家庭在当地很常见。
为了养家糊口和给孩子们更好的机会,安娜四年前承包了2公顷水稻,一年只需在田间劳作四个月,就可以赚取5.4万梅蒂卡尔(约合人民币6000元)。在首都马普托每月赚700元人民币就是不错的收入,因此这不仅能够让安娜养家,还能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安娜盖了新房,她现在有17间草房,房舍中有冰箱和电饭煲等小家电。说起盖房,安娜有些兴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种水稻赚更多钱,给孩子们盖新房。
安娜所承包的稻田隶属于莫桑比克万宝非洲农业开发项目(下称“万宝项目”),这是中国在非洲投资规模最大的粮食类农业项目。万宝项目始建于2011年,由民营企业襄阳万宝粮油公司投资,2015年由中非发展基金取代万宝粮油接手管理项目,中非发展基金和中葡合作基金联合投资,并在之后委托中铁二十局带资管理。
万宝项目采取自主机械化种植和合作种植两种模式,合作种植面积达9974亩,占总种植面积27%。与安娜一样,当地已有500个农户加盟合作种植,万宝向他们发放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原材料,并提供技术支持。水稻成熟后,万宝向农民收购原粮,扣除原料和技术成本,就是种植户净收入,去年当地农户为万宝种水稻共收入1200万梅蒂卡尔(约合人民币133万元),收入最高的农户一年能赚到人民币3万元。
不仅收入增加,掌握水稻種植技术也使当地农户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加扎省农业厅厅长丹尼洛·拉蒂法(Danilo Latifo)表示,在项目进来前,农作物产量(特别是水稻)最多3吨/公顷(约合400斤/亩),经过万宝传授技术后,当地产量达到8吨/公顷,极大加速地区经济增长。他希望项目能够接纳更多合作种植户,不断提高产量。
提升像安娜这样的小农户生产能力对于发展非洲农业至关重要,世界银行不久前发布的《非洲加速减贫报告》指出,尽管非洲经济飞速发展,但贫困问题依然无所改观,原因之一就是非洲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实现增收,而不是依靠农业和农村发展,这使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脱贫,而脱贫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种植能力和小农户生计。
报告指出,农业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却长期被忽视。非洲大陆上60%-70%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占到整体GDP的24%,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农业有关的产业更是占到所有经济活动的一半。然而,缺乏技术和政治忽视使非洲农业一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美国萨加莫尔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唐纳德·卡塞尔(Donald Cassell)指出,在1960年-2005年期间,非洲在世界农业出口总额所占份额从15%下降到3%,人均粮食产量下降5%。非洲各国政府预算中农业所占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7.3%下降到2000年的3.8%。
虽然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积贫积弱仍然困扰非洲农业的发展,这导致非洲拥有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肥沃且尚未使用土地,但每年仍要花费250亿美元进口粮食,而且这一数字保持上涨趋势,因为非洲人口增长率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庞大粮食需求量,保障粮食红线成为非洲各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据世界银行估算,非洲农业市场业务到203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
像很多非洲国家一样,莫桑比克拥有丰富资源但农业生产力极其落后,46%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国拥有比北大荒还肥沃的大面积黑土地,气候宜人,利于种植多种作物。农业对莫桑比克创造就业和收入至关重要,有80%人口从事农业,但3600万公顷可耕地中只有不到20%被开发。大量土地荒芜是因为缺乏技术、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农户即使得到土地也无法有效耕种,这导致莫桑比克粮食长期靠进口,其中大米超过30多万吨/年,为了保证粮食红线,莫桑比克政府甚至对粮食进口不征税。
解决粮食问题是莫桑比克政府的老大难,因为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技术,资金、基础设施、产业链以及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力作为保障,这一切正是莫桑比克所缺少的。这些问题也是其他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然而中国农业合作者决定将中国解决13亿人口粮食问题的经验带到非洲。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对非务实合作八项举措,其中包括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农业技术专家。
在两国政府推动下,2009年,中国-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ATDC)在莫桑比克成立。示范中心莫方主管单位是农业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地官方,同时示范中心作为莫桑比克农科院下属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可以进行农业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这是中国农业项目走出去新模式,既为中国企业提供进入非洲市场的渠道,也为它们与当地合作提供平台。
正是在示范中心支持下,万宝项目落地莫桑比克,从最初333亩示范田到规划开发2万公顷土地,通过培训当地农户,带动周边8万公顷水稻种植。根据协议,万宝需要把已开发土地中10%交由当地农户种植,如今这个比例已达到27%,为了让农户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万宝给每个农户1公顷-2公顷土地,并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农户掌握技术且产量达到5吨/公顷后,种植面积会增加到3公顷-4公顷。
万宝项目初衷是通过技术转移解决莫桑比克粮食安全问题,使该国大米需求长期依赖进口的情况得到改善,但莫桑比克农业基础条件非常薄弱,这让万宝项目经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企业开发非洲农业市场所不可避免的,克服这些挑战能够使中国模式更好地助力非洲实现粮食安全。
合作种植是提升当地农户生产力关键,其效果关乎项目能否做好本土化以及处理好与当地社会关系,但说服当地人参与项目并掌握种植技术并非易事。莫桑比克有3000万人口,文盲率高达53%,农村地区更加严重,这让中企向当地农民推广新种植技术难上加难。
协助万宝管理本地种植户的林波波河下游区域管理公司主席阿曼多·尤斯维安博士(Armando Ussivane)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语言不通还有思维模式不同。让当地农民参与项目需要逐步推进,不能只求快,要先说服一小部分人参与种植,在这些人获得好收成后,再吸引更多人。
“要对他们讲项目的好处,要是看得见的好处。好在当时中莫农业合作框架促成双方在林波波河流域小面积种植试验田,让农民看到增产,意识到项目确实帮他们改善水稻种植。一些人最初还有疑虑,但看到切实增产,终于相信项目是来帮他们的,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尤斯维安说。
这一过程离不开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员,推广员要将信息翻译成土语,这样农民才能理解,这些推广员最了解当地情况,他们知道如何选择真正的农户加入项目。“必须确保参加项目的人是真正农民,纯靠种植为生。农民通过种植水稻致富,成果有目共睹,当地人会意识到这是双赢项目,‘圈地争议不攻自破。”尤斯维安说。
中莫农业示范中心也发挥重要作用,示范中心为农民举办水稻生产培训班,培训3000多名当地农民,提升农民水稻种植生产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8年报告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户中,96.9%农户表示参观过示范中心试验田,60%以上农户参加过一次培训,使用过示范中心教授的种植技术和种子的农户分别达到50%和39%。
中国提供的新品种新技术开拓了当地农户视野,让他们看到增产收益,因此从最初只有22个农户参与扩展至如今的500户,很多家庭因此有了稳定收入,甚至盖房买车。万宝项目因此在莫桑比克家喻户晓,安德烈·希萨诺(Andrea Chissano)是马普托一家酒店保安,他也知道万宝项目。在他看来,那些能给万宝种大米的农民是幸运的,因为该国工作机会很少,贫民窟里很多人根本没有工作机会,赚100梅蒂卡尔都很难。
远高于当地产量的水稻收成不仅使合作农户增收,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新理念。万宝项目将有水直播、旱直播等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人。通过与农业示范中心合作,万宝还推广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水稻品种,其中粤农丝苗和黄华占已在莫桑比克注册。这些大米都在当地销售,而不是销往海外,售价最贵合人民币2.5元/斤。
对于莫桑比克政府来说,水稻种植技术落地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举措。万宝大米被总统纽西赞誉为莫桑比克的大米,并亲自命名“好味道”。农业与粮食安全部部长伊吉诺·德·马鲁莱(Higino De Marrule)也很喜欢万宝大米,在他看来,中莫水稻合作项目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将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户。
鉴于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莫桑比克方面希望将项目规模扩大,不能只让500个农户受益。要让更多人受益,这就需要获得更多投资。马鲁莱认为,万宝项目正在提升当地大米产业价值链,但规模仍然较小,要扩大规模,增加种植面积,因此诚邀中国和其他国家公司投资该领域。“我们有7万公顷土地有待开发基础设施以便种植更多大米。目前缺乏资金,希望外企踊跃投资。”
扩大规模需要在增加合作种植户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因为相比自主机械化种植,合作种植效率和产量仍较低,鉴于农业投资回收周期普遍较长,这会为项目盈利带来压力。清华大学唐晓阳副教授曾指出,在非洲谷类一年大多只能收获一次,收割后需要再投入再扩大,农业投资项目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才开始盈利。再加上其他原因,中国在非洲农业项目盈利甚少,特别是种植类项目,即使获利也是微利。
虽然万宝项目在中铁二十局委托管理以来,经过近两年封闭运营,已达到收支平衡,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万宝方面希望可以开发出稻米之外第二经济作物,这面临很多难题,不仅要选择合适的一年生作物才能达到换季轮种,而且要有成熟的产业链作为支持,因为莫桑比克农业基础非常薄弱,除了全产业链覆盖,其他模式都会出现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合作种植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万宝方面认为,这并不矛盾,最好的方式是所有田地都由当地农户种植,万宝来负责后续商业化运作,这才是项目扩大规模、技术转移和保障莫桑比克粮食安全的最终途径。
除此之外,基础设施缺乏也制约扩大规模。这是非洲农业项目面临的普遍问题,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种植之前必须开荒,建设道路,还要完善灌溉、防洪排涝和电力等产业配套设施,这些因素导致投资数额巨大。万宝项目因成立之初对农场周围水利设施情况缺乏了解而遭受洪灾损失,因此希望得到足够支持开展农田水利基建,这是莫桑比克目前最薄弱的,也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
加扎省农业厅厅长拉蒂法赞同提升基础设施,不仅要在道路维修、供水等方面加强硬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天气预报和大棚种植技术等方面加强软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天气预报设施老旧且维护成本高,达不到扩大生产要求,而且没有大棚技术也很难抵御恶劣天气,他希望中资企业能够给出解决方案。目前中莫两国已经在着手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问题,例如天气预警。中科院为莫桑比克提供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CropWatch)和相关培训。基于这个系统,莫桑比克农业部实现对该国农情自主监测,监测结果被正式纳入国家农业气象通报。
莫桑比克案例折射出去非洲投资农业的机遇与风险,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在逐渐探索新模式。在不断市场化的前提下,中国正在寻求通过更加开放模式与非洲合作,双边合作的同时也通过与第三方国际组织合作实现优势资源整合。
今年6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联盟、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非洲绿色革命联盟(AGRA)七方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中非水稻领域南南和三方合作的倡议》,这让中国在非洲的农业合作项目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引入更多资金,在助力非洲农业发展和实現粮食安全保障过程中发挥更大影响力。
虽然面临挑战,但非洲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粮食需求缺口让很多经济机构看好非洲农业市场前景。据世界银行估算,非洲农业市场业务到203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非洲开发银行负责农业发展的副总裁珍妮弗·布兰克(Jennifer Blanke)认为,通过增加收入和提升农业价值链,农业将成为推动非洲经济转型引擎,农业市场也将成为非洲大陆 “新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