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福玲
摘 要: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校企联合育人”是提升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校”“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将校企联合内容具体化、分层化。从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五个角度层层递进式探索 “校企联合育人”新模式。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五个主体,一条主线,促三点有效衔接”的层递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发展和提高民族地区人才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105-04
民族地区拥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民族特点制约着民族地区每个人的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经济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民族制约着经济,经济又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而民族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地区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如何得以提升,与民族地区人才输送的主阵地——高等学校——直接相关。如何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技能的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成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参加首轮评估的二十所独立学院中有十八所学院将自己的办学定位为: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应用人才。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校企联合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一所独立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创业学院)为例展开说明。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说明
校企联合育人调查表(学生卷)的設计主要以了解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现状及学生对校企联合育人的看法为主,展开调查。现将问卷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调查时间:2019年3月—2019年5月。
调查对象:创业学院2015级毕业生 。
调查形式:电子问卷,匿名调查。
调查内容:见附件1。
回收问卷:学生卷115份。
二、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现状调查
在对教学教务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发现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还处于浅层次,局限于进企业参观、组织企业招聘会等表面形式。
在校企联合育人情况调查表(学生卷)的数据回收统计中显示:63%的学生选择“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进企业实习”,进企业实习的学生中有近50%的学生选择实习期是“一个月以下”;在实习途径的调查中,近70%学生集中于“自己联系”或“亲朋好友介绍”;在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近50%学生未参加过顶岗实习。可见,校企联合育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欠缺。
在对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中,发现仅有5% 的学生选择“很了解”,1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在岗位需求了解途径中,“在专业学习中了解”的占52%,“自己调查了解”的占41%。在“教师对专业对口岗位需求”的了解状况中,发现超50%的学生认为教师“了解,但不是很熟悉”。在对“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企业实践实习”的需求调查中,发现9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很期待”或“有用,能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对校企联合育人深入开展抱有期待。
三、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问题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校企联合育人的广度仍需拓展,深度仍需挖掘。学生对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寄予厚望。现从地方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五大主体入手分析,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校企联合育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角度: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和法制性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条件。虽然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育人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相对缓慢。
目前,关于校企合作宏观上的建议、指导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居多,但着眼于具体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偏少,缺乏系统性。如政府对校企联合育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较少,资金筹措得不到具体政策支持;校企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合作双方存在一定的风险,缺乏合作和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校企联合育人激励机制匮乏及育人过程中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等,这些均影响校企合作积极性,致使校企合作仍处在自发的浅层次。
(二)企业角度:对企业的激励不强,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是最直接的目的。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企业是处于没有激励而参与到校企联合育人状态中的。
企业与高校通常是仅仅签署合作协议而缺乏实质性合作,校企联合关系并不紧密,导致合作模式浮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
(三)学校角度: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对产学研一体化内涵和校企合作的深入理解和主动性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导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尝试开展校企合作。但目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模式相对宽松,合作水平不高,实施过程常流于形式,仍停留在简单的人才选用、轮岗实习等初级层面,未能充分发挥校企联合育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独立学院未能全面、科学、透彻地认识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从而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角度:“双师型”教师保障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校企联合教育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既能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理论性教学,又能胜任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但是,自独立学院成立以来,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对较短,教师储备较少,且队伍年轻,“理论强,实战少”的特点突出,具有“双师”特点的教师人数甚至更少,已成为影响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学生角度: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反馈不及时,对“应用型”培养呼声不高
很多学生对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认识不足,总是应付了事。如在教师测评卡的收取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未根据教师各方面真实表现评分,而是所有表现都是一样的分数居多,甚至存在部分同学为所有教师打出一样分数的情况。在问题反馈处写“无”的居多,未能真实反映问题,不利于学校收集信息进行教学改革。
四、基于校企联合视角构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形成 “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五个主体,沿着“产教融合”这条主线,促进“教学”、“学习”和“就业”三点有效衔接的层递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其中,地方政府出台利于市场所需人才培养、权责明确的政策制度,与企业有效联合,成为校企联合育人深入开展的支撑。“学校”“企业”在政策支持下,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合作细则,是校企联合育人深入开展的前提。教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与企业有效合作利于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是校企联合育人深入开展的保障。
学生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学习与就业的衔接,提高学生供给质量,直接作用于地方经济,是校企联合育人深入开展的重点。因此,要想校企深入合作沟通,共同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将校企合作内容具体化,分层化(详见图1)。
(一)地方产业与教学融合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主线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产业需求侧和供给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均未完全匹配。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下,深化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聚焦于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很大,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区域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衔接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深入开展校企联合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这条主线。
(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政企联合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支撑
校企联合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得從推动校企联合育人的主体——地方政府——入手。企业是逐利的,“无利不起早”是古代对商人的解读,从中可窥见一斑。
因此,要给予企业一定激励才能让其加入校企联合育人的大队伍中。如从联合育人初期的资金筹措,到联合育人过程中具体的政策支持、权责分配、合作权益保障及到后期的评价反馈、审核等,都需要地方政府沿着产教融合这条主线出台具体的、详细的扶持激励措施及政策制度,以激起企业内生参与动力。系统化、法制化是校企联合育人顺利开展的基础,政企联合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支撑。
(三)学校和企业联合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前提
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是独立学院生存的基础。独立学院应意识到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要不遗余力地拓宽校企合作的宽度与深度。意识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人才输送,而应深入开展合作,共建人才信息库,共同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成为学校实践的基地,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二者相辅相成。如从最初的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相关行业标准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之一。在教授过程中,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战演练要贯穿始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人才的应用性才会更及时、更专业。最后的考评环节也不能忽视企业的存在,企业对人才质量的反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总之,学校要科学、透彻地认识到校企联合育人的真正内涵,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是校企联合育人发展的前提。
(四)教师和企业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保障
部分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忽略了教师与企业合作层面的内容,这是不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因为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是学生与企业之间衔接的桥梁,也是独立学院的主体。因此,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保证。学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能力、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这就需要将学生输送进企业之前,先将教师输送进企业,给老师提供实战的机会,可通过校企共建企业、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或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共研科研课题等途径实现。教师在一定的理论积淀基础上,使自身的实战能力得以提高,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相关专业培训或在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再造或深入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指导性也会更强,互惠互利,教学相长!
(五)学生和企业合作是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重点
“校企合作”的重点是企业与学生层面之间的合作,是我们探索“校企合作”的起点和终点。学生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是我们致力于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与学生层面的合作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具体情况见下表。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学术型的理论知识挖掘不适于他们,应用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每位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均分配一位企业导师和助教。企业导师是指学校进企业选取的部分优秀又善于指导学生的人员。助教是指企业导师从指导的上一届优秀学生中选取的人员。通过“师带徒”“大徒弟带二徒弟”的方法开展实训,连续性强,但要求每位导师每年所带学生人数最好控制在3~8人,太多不利于实践指导。针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企业付出较多,回报较少。但从大学生三年级开始,企业导师可分配学生到具体的实习岗位上,学生边学习边回报企业,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缓解企业的用人压力。为保证大学四年级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学校和企业可共同为学生提供实习津贴以及其他便利条件等。
五、结束语
深化校企联合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从“五个主体,一条主线,促进三点有效衔接”的层递式育人视角推动产教融合,促使校企联合育人成为各主体自觉行动。将校企联合育人内容具体化、分层化,解决了政府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双师型队伍薄弱和学生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政府和企业联合作为支撑,学校和企业紧密联合是前提,教师和企业有效合作是保障,学生和企业深入合作是重点。“五体”发力共同致力于民族地区人才供给,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8HER0106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太平.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19,(3).
[2]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王艳丽.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
[4] 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2).
[5]曹青林. 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 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