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研究

2019-12-06 09:29方燕红尹观海叶木旺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方燕红,尹观海,叶木旺

(1.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吉安,343009;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天津,300387)

前言

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 其内核是科学的革命理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貌[1-3]。 红色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物质形态是指那些历经风雨、饱受沧桑的战场等纪念地, 革命会议遗址, 领袖的故居、 旧居等纪念馆, 革命前辈用过的遗物等纪念物,以及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 精神形态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指导人们活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精神、制度和规范等。在多元文化引导多元价值的今天,红色文化具有特殊的导向、促进、教育等价值功能, 有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其民族荣誉感, 陶冶其爱国情操。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共同体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识, 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4-6]。 被个体认同的文化会内化为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 从而成为对个体进行生活、行为、价值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活动的本源性优质资源。 红色文化认同则是指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的肯定性认识, 对红色文化群体形成的归属感和内心承诺,并在生活方式、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和思维情感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红色文化特征。

大学生作为传承文明、 传播先进文化的高素质群体, 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色文化价值功能的发挥。 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越高,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功能则越强,反之,则越弱。 由于红色文化的宣传起步晚,各地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同,加之当前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少冲击,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而探查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探讨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资源的基础性与前提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法和调查法。 通过文献法收集文献资料,根据前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自行编制《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调查问卷》。

(一)被试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江西、湖南、甘肃、贵州、陕西、广西、四川、福建、北京、天津、吉林、浙江、上海13 个省市20 个高校2000 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865 份,回收率达93%。被试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户籍、年级、专业、文化层次、父母文化程度等。 样本分布基本情况见表1。 为考察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等因素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本研究还收集了被试的其他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菲尼(Phinney)认为,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 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7]。 《社会心理学词典》把“认同”解释为“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而态度包含了认识、情感和行为三成分。 依此,我们以认知、 情感和行为三因素为成分编制与构建了“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原始问卷”。 认知因素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红色历史发展、红色物化、红色文化作用的认识,如“我认为红色文化仍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等; 情感因素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对红色革命历史的自豪感、对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我觉得红色歌曲既好听又催人奋发向上”、“对有些革命遗址遭受破坏,我感到非常惋惜”;行为因素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人际交往等行为与红色文化精神是否一致, 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如“若让我选择旅游点的话,我更愿意选择红色旅游区”、“我经常与同学一起唱红色歌谣、 交流红色小说读后感和红色电影观后感”。

原始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户籍、年级、专业层次、文化层次、父母文化程度、是否主动了解红色文化、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等;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情况,包含42个题目。 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的记分方式,由“完全不符合自己”到“完全符合自己”分5 个等次,分别记1、2、3、4、5 分;对于反向记分的题目,对应地分别计5、4、3、2、1 分。 对原始问卷进行初测后进行上、下27 个百分位的区分度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42 道题中有7 道题区分度较低,考虑到原始问卷题目较多, 因而直接将这7 道区分度较低的题目从问卷中删除,余下的35 个题目组成了《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正式调查问卷》。

对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调查问卷》进行KMO 取样适当性和Bartlett 球形检验。 KMO样本适当性量数为.938,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多,非常适合于进行因素分析。巴特莱特(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 值为15466.11, 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 说明题项间共同的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我们的最初构想,问卷由三个维度组成,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6 个,而从陡坡图(见图1)上可以看出,第三个因素后曲线趋于平坦。结合特征值和陡坡图,提取3 个因子(见表2),它们可以解释总变异的54%。 因子Ⅰ包括14 个题项,它主要涉及对红色文化的积极信念、认识和情感,因而将其命名为“积极认同”。在因子Ⅰ上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越积极。 因子Ⅱ包括12个题项,主要涉及的是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对红色精神的践行,因而取名为“行为认同”。在因子Ⅱ上得分越高, 表明大学生从行为上认同红色文化的程度就越高。因子Ⅲ包括9 个题项,全部为反向计分项目,主要涉及的是对红色文化的消极信念、看法,诸如“我认为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的产物,在和平年代已经不适用了”, 因而取名为 “消极认同”。 在因子Ⅲ上得分越低,表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越消极。

图1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因素分析陡坡图

表2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因子负荷矩阵

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调查问卷》3 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检验表明,3 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令人满意。“积极认同”、“行为认同”和“消极认同”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分别为0.92、0.86 和0.81,总量表的alpha 系数为0.90。 从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调查问卷所做的因素分析来看, 因素分析的结果与我们最初的构想相吻合,因此,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调查问卷的三个分量表及其总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二、研究结果

(一)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年级差异分析

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见表3。

表3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年级差异

由表3 可知,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问卷上的得分也越高。 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及行为认同和消极认同两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大四学生在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在行为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在消极认同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 大三学生在消极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这些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知识的增长,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越来越积极, 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越来越认可, 并逐渐用红色文化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男、 女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和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以确定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状况。 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

表4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

男、 女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在总量表和积极认同、消极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总体上男、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相似。但男、女大学生在行为认同上的平均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得分高,女大学生得分低。 这表明,相比女大学生,男大学生对红色历史了解更多,因此更多地会通过叙述红色故事、 讲述红色历史等途径来宣传红色文化, 更多地用红色文化精神来激励自身的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专业差异分析

对文史、 理工和艺术三大专业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上的平均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表5),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总量表和三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文史和理工专业的大学生, 表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程度高于文史和理工专业大学生。 文史专业与理工专业的大学生在总量表和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表明两种专业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相当。

表5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专业差异

(四)城镇与农村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状况分析

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和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以确定户籍性质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表6 显示,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表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不受其来源地的影响。

表6 户籍性质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五)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文化层次差异分析

对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问卷上的平均得分进行独立样本的t 检验。 结果表明(表7),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总量表、积极认同、消极认同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差异不显著, 但在行为认同量表上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 这表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更多地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表7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文化层次差异分析

(六)父母文化程度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将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中学或中专、大学以上四个层次,文盲是指父亲和母亲均未入过学或只读过小学低年级, 其他三个层次是指父亲或母亲中至少有一方达到相应的文化程度。 父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见表8。由表8可以看出,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问卷上的得分越高。方差分析表明,父母亲文化程度达中学或中专以上的大学生, 其在总量表及积极认同和行为认同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亲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因此,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也越高。

表8 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七)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对其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由表9 可以看出, 大学生是否主动借助某种途径以了解红色文化对其红色文化认同有重要影响。 主动借助途径了解红色文化的大学生不论是在红色文化认同总量表还是在三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不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大学生。 表明主动借助途径了解红色文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他们对红色文化具有更积极的认识和情感, 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提高自身的意志信念。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度,应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

表9 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八)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由表10 可知,大学生就读高校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影响。所在学校借用某种形式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的大学生在总量表、 积极认同和行为认同上的得分均显著高, 所在学校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低的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 表明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利用报刊、红色课程、红色实践活动等宣传方式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表10 学校宣传力度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

三、讨论与分析

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5,8]。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是否符合身心发展需要产生的主观体验,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和内部两类, 外部因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学校的红色教育、专业教育等,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及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等。

(一)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具有复杂性

研究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认知和情感(简称积极认同), 二是消极的认知和情感 (简称消极认同),三是行为认同。 这反映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复杂现状,既有积极统一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也包含消极排斥的无奈感。 其产生原因,可能源于改革开放和信息发达带来的多元文化。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市场体制的确立, 使得人们生活方式、 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领土疆域, 形成了一种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西方文化伴随着其强势经济席卷而来,民族国家的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多元文化使得国人陷入各种文化相容和价值冲突之中, 国门开放之后信息、 价值的狂轰滥炸让众多青年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改变、颠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一方面是强调个体价值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另一方面是强调集体价值的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 产生思想交锋,从而模糊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方向,形成既有积极认同也包含消极认同的矛盾心理结构。

(二)持续立体的红色教育网保证了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城乡一致性

研究表明, 户籍性质在总量表和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基本不受城乡和地区的差异影响。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城乡各地都实施了有效的红色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国学校普遍开设了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红色课程,同时,拍摄和播放大量红色影视作品,形成了持续立体的红色教育网, 保证了每位青少年都能受到红色教育, 从而形成没有城乡差异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研究还表明, 学校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其他认同形式一样, 红色文化认同的主题是自我的身份以及身份正当性的问题, 即不断地确认自身的群体归属并获得群体承认。 其指标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由于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都是后天的和可变的, 文化认同也具有相对的可变性[9]。 这就意味着,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选择的,即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这些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可以说,红色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革命理想、 信念和精神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雍琳等认为,个体在其民族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先是无条件地认同于强势文化,其后反思和修正自己以前的民族认同, 最后会对民族区分表现出客观、公正和清醒的认识,形成较为理想的民族认同[4]。 同样,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的发展, 学校和社会只有不断地主动宣传红色文化, 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才能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保证革命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代代相传。

所以,构建与完善学校、社会的红色教育网络体系,是保证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有力措施。

(三)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是形成大学生高水平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条件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除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之外, 家庭也是决定其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接触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起点都在家庭。 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实际上来自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100 个校长,这充分说明了父母对于子女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就显得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等。通过对子女的教养,他们的这些品质会影响子女相关品质的形成。

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 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机构是国家开办的,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 父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受教育时间越长,红色文化的熏陶越多,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下一代的影响也就越大。 其二,父母的文化程度高,接受教育多,父母文化认知能力也高。 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易于获取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理解当前多元的社会文化, 从而在各种文化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激活对当前主流的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可见,父母良好的文化修养带来良好的文化认知环境, 有利于下一代良好文化认知能力的早期形成, 从而有利于形成红色文化的早期认知,进而可能认同红色文化。

同时,研究还表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程度高于文史和理工专业大学生, 而文史专业与理工专业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程度相当。这可能源于艺术专业要求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刻的艺术表达, 使得艺术类学生接触并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内涵, 进而提升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这也说明,红色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对红色文化认同影响很大。 同样,研究又表明,本科生能更多地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弘扬红色文化。这可能是由于本科生在专业学习和抽象认知方面比专科生更有优势,文化认知能力相对强些,抽象理解红色文化潜在价值的能力也相对强些。

可见,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形成高水平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条件。

(四)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主动思考, 是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成熟的基本动力

影响心理成熟的关键因素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主体积极的反思和实践。成熟的态度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基础上的, 高水平的红色文化认同必须建立在对红色文化的积极主动思考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基础上。

研究表明, 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在行为上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不同, 对男性的期望明显地高于对女性的期望, 这造成男女两性之间在成就动机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国内外许多研究也都证实, 男性的成就动机水平远远高于女性[10-11]。 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比女性更希望在社会竞争中取得胜利,获得成就。在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红色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对青年学生而言, 能否进入主流社会并获得较高的地位,成为衡量个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男生为了实现族群和社会对自己的高期望, 在主流群体中获得高成就, 就必须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 对红色文化持积极的态度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从而在竞争中取胜。对于女性来说,由社会期望所造成的压力较小,即使不能在主流社会中取得高成就, 也不会受到群体或社会的消极评价。 她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必借助于对特定文化的认同。 这种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是造成男性的行为认同得分较高, 而女性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研究还表明, 大四学生在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在行为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 这与教育程度有关,也与就业动机的差异有关。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压力,急于得到主流社会认可, 并融入主流社会获得较高地位,就业动机远高于非毕业生,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之一, 高水平的行为认同有助于就业的成功(如考公务员)。

研究结果表明, 能够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红色文化认同水平, 他们对红色文化具有积极的认识和情感, 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提高自身的意志信念。 这说明强烈的内在需要有利于红色文化认同的形成。

由此可见, 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形成。可以说,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主动思考,是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成熟的基本动力。

四、结论

结合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复杂, 既包含积极的认知和情感认同,也包含消极的认知和情感认同,还包含行为认同;性别、文化程度、专业、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等内在因素,专业教育、学校的宣传、父母文化程度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均有重要影响。

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革命精神,“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国魂,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是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总写照”[12]。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 关系到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在青年学生身上的传承。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正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矛盾心理结构, 遵循事实认同到建构认同的路径, 建设和完善持续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网络, 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要求,创新红色教育方式,创设红色实践机会,不断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结构, 保持青年一代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