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生
(揭阳市慈云医院,广东揭阳 522031)
在临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胰腺癌较为常见,且由于近几年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转变,胰腺癌发病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患者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因而多数患者不易察觉,而一经临床确诊,则以发展至中晚期,此时患者难以达到良好预后,且病死率极高。对于患者而言,其预后效果与早期诊断具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则在于如何早期确诊胰腺癌。当前对于胰腺癌,临床诊断方式包括MR和CT等影像学方法[1]。因此本文即对多排螺旋CT和MR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0岁-74岁,平均为(64.5±3.7)岁;病程0.8个月-4.2个月,平均病程为(2.2±0.4)个月。
入组标准[2]: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均知晓本次实验,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存在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和MR诊断。(1)MR:仪器为飞利浦1.5 T超导MR扫描仪,指导患者扫描前常规禁食6 h-8 h,采用脂肪抑制T1WI序列扫描增强前、后的胰腺延迟期、静脉期、动脉期(注药后25 s-30 s)进行扫描;(2)CT:仪器为飞利浦64排128层CT扫描仪,逐步平扫患者整个胰腺部位,以肝门到胰腺钩突下段为扫描区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诊断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诊断准确上,MR为92.5%(37/40),CT为87.5%(35/40),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在病灶不同时期显示值上,MR与CY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式对病灶不同时期显示值对比(Mean±SD)
在临床上,胰腺癌具有十分复杂的发病原因,且患者短期内病情会快速发展,并会达到较高的恶性程度。在发病初期,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典型临床症状,因而患者确诊率低,所以预后往往不理想。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其仅能达到2%-3%左右的5年存活率[3]。临床在诊断胰腺癌患者的过程中,病理切片检查是“金标准”,由于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感觉不明显,因而极易耽误疾病治疗。随着近些年影像学检查技术以及医学科技的逐渐进步,临床诊断胰腺癌的方法不断增多,常见的包括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穿刺病理学检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MR、CT、超声检查等。其中多排螺旋CT检查的优势在于停留时间段,每一期扫描仅需8 s,因而诊断速度快,且可讲检查时间大大缩短。而采用MR检查此类患者时,其以不产生射线损伤为最大优势,主要利用组织之间氢原子存在方式以及含量获得影像学结果,且具有更高的造影安全性[4]。
本研究中,在诊断准确上,MR为92.5%,CT为87.5%,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在病灶不同时期显示值上,MR与CY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见,MR诊断胰腺癌具有更重要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和MR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后者在显示病灶不同时期上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