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袁艳芳
(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河源 5173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以持续性进展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病程长,迁延不愈。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过后,上述症状会加重[1-3]。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训练,呼吸操锻炼是一种系统的训练方法,可指导患者如何有效呼吸,以改善其呼吸困难的症状。现选取5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所示。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的时间是2018年5月-2019年3月。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1岁-82岁,平均(65.47±2.33)岁;病程为3年-21年,平均病程(13.26±1.28)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2岁-81岁,平均(65.44±2.32)岁;病程为4年-21年,平均病程(13.29±1.35)年。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见两组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3,4]:(1)均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且均处于疾病的稳定期;(2)资料完整,具备理解和沟通能力;(3)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4)随机分组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正常的生活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操锻炼,在开展呼吸操锻炼前首先向患者介绍呼吸操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程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获得患者的支持、理解与配合,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开展呼吸操锻炼:①缩唇呼吸:取患者坐位,让其放松颈部和肩部,嘴巴缩成“口哨状”、“吹笛状”,用鼻子缓慢呼气5 s,上腹部缓慢回缩,气体缓缓呼出。吸气频率为每分钟8次,每日训练30 min。②腹式呼吸:取平卧位或坐位,全身肌肉放松,并将双手放在胸部和腹部,闭嘴后用鼻深吸气,并经过鼻子缓慢吸气,吸气时腹部外凸,膈肌降低,腹部内凹,呼气时膈肌上升,保持5 s,促进腹肌收缩,充分放松腹部肌肉,胸部保持不动,气呼尽,每分钟8次,每日30 min。呼吸操锻炼时间为持续90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并对各项肺功能指标进行组内和组间统计学处理。
评价标准[5]:于干预后,运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呼吸症状、日常生活质量、活动受限,评分范围为0分-100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处理数据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指标表示为百分率(%),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Mean±SD),检验方法为t检验。若统计值P<0.05,则说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两组干预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症状评分、日常生活评分、活动受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2。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常规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增强呼吸肌功能,故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本研究旨在研究呼吸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运用呼吸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佳。分析原因:在常规用药和护理的基础上,呼吸操锻炼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开始呼吸操锻炼前向患者介绍关于呼吸操的相关知识和必要性,让患者对呼吸操的技巧有所掌握,得到患者的支持、理解与配合,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确保呼吸操锻炼的有效性。在呼吸操锻炼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缩唇呼吸能够减慢气流压力在呼气状态的速度,增强呼吸道压力,减轻呼吸道受到的压迫,同时可增加滞留气体的呼出,转移压力平衡点向中心处。此外,辅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可以防止呼气时小气道狭窄,上下移动横膈膜可以减小呼吸阻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6]。
表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Mean±SD)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呼吸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Mea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