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结合经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9-12-06 05:50冯祯根陈泽莉陈宜恬颜俊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颈性经筋椎动脉

章 浩,冯祯根,陈泽莉,陈宜恬,颜俊华

(金华市中医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头痛、猝倒、视力障碍、感觉异常、颈肩枕痛等。近年来,CSA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专家预测[1]在未来50年内,该病将成为脊柱方面的重要疾病之一。本课题运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CSA,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120例CS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本课题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5,3)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专题座谈会纪要》[2]公布的颈椎病分型诊断标准作为具体参考依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颈性眩晕,并且既往有“猝倒”病史;大多数患者同时合并交感神经症状;X 线检查提示病变颈椎椎间隙变狭窄,韧带钙化,局部关节增生,出现病理性移位;或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出现变形膨出;位置性眩晕可呈阳性结果;同时需要排除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的患者。

1.3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CAS诊断标准,自愿接受刃针疗法,在纳入试验之前2周内未曾服用中医与西医类药物及未进行过针刺理疗;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

1.4 排除标准

耳源性、眼源性、颅内病变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患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精神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分组

2.1.1 治疗组 采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发的RZ系列一次性刃针,规格0.5×40 mm。取穴操作:风池次、完骨次、风府次、第1颈椎横突次,常规无菌消毒后与枕骨骨面垂直进针,达到病灶层后行纵行、横行切割3~5下;夹脊次、颈椎棘突旁,常规无菌消毒后,与局部体表垂直进针,达到病灶层后行纵行、横行切割3~5下,必要时可行十字切刺。不留针,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稍按压进针点后贴创可贴,每3 d治疗1次,15 d完成5次治疗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 取穴参照王启才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3]。选取悬钟(双侧)、百会、颈夹脊穴(压痛侧)、风池(双侧)、颈肩阿是穴等,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30 mm×50 mm,常规刺入诸穴产生针感后用平补平泻行针1 min,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5 d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采用《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评分:眩晕(眩晕程度8分,频率4分,持续时间4分),头痛2分,颈肩痛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满分30分,每项均5个等级。

2.3 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改善率,疗程完成(第15天)评估疗效: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功能转为正常,E≥9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基本缓解,体征好转,功能基本转为正常,75%≤E<9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后遗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30%≤E<75%;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功能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E<30%。E(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正常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表2表示,治疗前2组病人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前后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3显示,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3.3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针刺后冷汗、恶心、胸闷症状,去枕头平卧休息后缓解,继续治疗。其他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6],CSA即颈性眩晕,其发病根源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田纪钧[7]称CSA为“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认为该病主要是由颈部软组织受损引起,其病理基础[8]为,由头下斜肌、头上斜肌及头后大直肌受损痉挛,导致三者组成的枕下三角缩小,压迫椎动脉;或斜方肌、头半棘肌与头后小直肌等枕后肌群出现痉挛,缩小了寰枕间隙,导致穿过其中的椎动脉受到压迫;或椎旁软组织出现痉挛与紧张,也会导致椎动脉受压迫,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本病。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结构,功能是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素问·痿论篇》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CSA的病机实质是“经筋病变”,当颈部经筋结聚部位(即肌肉起止点和交汇点)因外伤、劳损、气血失养而影响经筋“主司关节运动”功能而发为本病。《灵枢·经筋》中阐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以痛为输”说明寻找经筋病灶点既是治疗经筋疾病的治疗部位,也是诊断经筋疾病的一种方法。故临床上治疗CSA的关键是寻找经筋病灶点,运用拇指指腹在颈部经筋区域进行手法检查,力道由轻至重、由浅到深,通过正常部位与异常部位触摸的差异及患者的疼痛反应,明确经筋病灶点。结合“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本课题选取以下经筋病灶点作为治疗点,即椎枕肌的起止点,即第1颈椎横突、枕骨下项线等处常出现的结筋病灶,即完骨次;斜方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颈椎棘突等,其上项线腱弓处常出现结筋病灶,即风池次;头半棘肌起于第4至第6颈椎的关节突和第7颈椎至第10胸椎的横突,向上止于枕骨上下项线间的骨面,其结筋病灶即风府次、颈夹脊次。

刃针是近年来田纪钧研制的一种新型“带刃针具”,是在古代九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疗法,具有针具简单、更微创、适应症广、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使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CSA,能有效减少经筋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黏连,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让受压的神经与血管减少压迫,改善患者脑部血供,推动颈椎重建新的平衡方式,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9-10]。本研究将“刃针”和“经筋”结合而提出一种治疗CSA的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研究结果说明,刃针结合经筋治疗CSA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治疗,且每次治疗时间短,治疗间隔时间较长,不用留针,较为安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性经筋椎动脉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