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利,陈海涓,胡雪瑛
(1.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咸新区 712046;2.陕西省泾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 泾阳 713700)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1-3]。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以上功能之外,它还是城市开放空间中稀缺而珍贵的天然生态景观[4、5]。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无论湖泊湿地还是河流湿地,都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截至目前,人们对城市湿地的定义、结构、稀缺性、生态脆弱性及演替进行了许多研究[6-14],对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及功能的破坏研究也比较多[15~20],但城市湿地的大规模园林化开发对湿地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研究的资料较少。
笔者以渭河咸阳城区段天然湿地(未被开发且受人为干扰较少的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园林化改造对天然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而评估了园林化开发对植物群落结构和湿地功能的影响。
采用样带及典型样方法进行研究,对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来评估园林化改造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调查的植物指标有种类、数量、密度、高度、盖度等。
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用Excel 图表法、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其中,数据的记录、汇总,应用Excel 2010;方差分析法,应用SPSS 17.0软件;群落植物物种重要值分析法,计算公式为:群落物种的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3;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用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计算公式见文献[21]及[22]。
项目组选定渭河咸阳城区段天然湿地及园林化改造湿地各1块为目标研究湿地,其相对位置见图1。
图1 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位置示
该区域位于北纬N34°30′~N34°31′东经E 108°67′~E108°69′。近年来,该区域的河流湿地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开发[23~27]。
1.2.1 天然湿地概况 天然湿地位于渭河南岸,咸阳市彩虹二路渭河三号桥东、西两侧,见图1。该湿地总体呈长条形,东、西长约3.0 Km,南、北宽不均匀,最宽处约500 m,最狭窄处仅30 m左右,总面积约为1.2 m×106 m。
1.2.2 园林化改造湿地概况 园林化改造湿地位于渭河北岸,为咸阳湖二期北岸公园,改造前该区域为天然湿地(图1)。研究开始时,该公园已建成并向市民开放1年多。
该公园沿河滨修建,东、西长约2.5 km,南、北宽相对均匀,最宽处约450 m,总面积约为7.47×105m2。公园内有数个亲水湖、泽,在河岸滩涂建有人工沙滩,在园内湖、泽周围及水体上种有小面积水生草本植物。
本研究于2017年5月初开始,到2018年5月中旬完成,历时1年。具体调查时间分别在2017年5月下旬、2017年10月上旬和2018年4月中旬,共3次进行。
1.3.1 天然湿地调查 在天然湿地区块,沿着与河流垂直的方向,根据群落类型、植被分布特征、生境特征等因素,在区块内划分出30条样带,宽度30 m,长度从河流水面一直延伸到河岸堤坝[17、28]。在每条样带中选择典型地段,随机布设2个5 m×5 m的大样方,对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进行调查;同时,每条样带中随机布设3个1 m×1 m的小样方,对草本植物进行调查[17、28-29]。最终,在天然湿地区块,共设置样带30条,大样方60个,小样方90个。1年时间的3次调查时,除样带基本不变外,每次随机布设中、小样方,但样方布设的依据和数量,3次相同。其中乔木、灌木的记样,按出现与否记样,草本植物的记样,只有在小样方中出现频率超过2%才记样,即某种草本植物只有在该季节、该区块的90个小样方中出现3次才会被记样,2次及1次出现的植物,被视为偶然出现,均不作为最终的样本进行记录。
1.3.2 园林化改造湿地的调查 该区块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等,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中的数量,结合实地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实地观测的时间、次数,均与天然湿地相同,各植物的盖度、高度等数据,据实测。
调查和统计主要根据园林化改造时规划、设计的植物种类及数量表进行统计,同时兼顾实地样方调查。得出园林化改造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见表1。
表1 园林化改造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
注:禾本科在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中都有,科数有交叉。
由表1可见,园林化改造湿地中,植物的总物种数为53种,分属31科,其中木本植物34种,分属16科,草本植物19种,分属16科。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科数相同;木本植物的种数远大于草本植物的种数。
根据样带及典型样方法调查,天然湿地区块生长着99种植物,分属34科,其中木本植物10种,分属6科,草本植物89种,分属34科(表2)。
表2 天然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
由表2可见,在科及种的比较中,草本植物的占比都远大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中,杨柳等湿生植物占比相对较多;草本植物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的种类较多,其中菊科植物调查到19种,禾本科调查到17种。
将天然湿地区块及园林化改造湿地区块的植物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2。
图2 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植物调研结果对比
注:图中,A:木本科数;B:草本科数;C:木本科占比;D:草本科占比;E:木本种数;F:草本种数;G:木本种占比;H:草本种占比。
由图2可见,园林化改造湿地和天然湿地中,植物的科数相差不多,但种数及类别差异较大,群落的组成相差也较大。天然湿地中,群落以草本为主,占据绝对优势,木本植物在科数及种数上,占比都较小;园林化改造湿地中,木本和草本科数的占比相同,但种数的占比中,木本植物数量大于草本植物的数量,且以乔木及灌木为主。
在天然湿地中,共调查到99种植物,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前3名为芦苇、香蒲和寒芒,全为草本水生植物,重要值之和高达30.49%(见表5)。该区块的主要建群种为芦苇、荻、寒芒,秦岭苔草、苍耳、曼陀罗、水寥及水芹为其优势种。
在园林化改造湿地中,统计到53种植物,群落优势种前3分别为国槐、白蜡、大叶黄杨,均为中生及旱生木本植物,其重要值之和仅为9.88%(表3)。
表3 渭河咸阳城区段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中
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群落中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分别是99和53,对其α多样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天然湿地的物种丰富度远高于园林化改造湿地;2种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大于2.8,显示2个湿地植物多样性都较高;Pielou均匀度指数大于0.80,说明2个湿地群落的均匀度也都较高;Simpson指数很小,说明群落的优势物种优势度不显著。另外,表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的数据有随着群落植物物种优势度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则相反。
表4 2块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及Simpson指数对比
在沼泽、海洋、湖泊及河流等湿地生态环境中,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组成、重要值大小,直接影响着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优势度越高,则均匀度越差,物种越单一,优势度差别越大,则群落的稳定性越高、生态服务功能越强[30、31]。
该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湿地与园林化改造湿地物种的丰富度都比较高,均匀度也较高,优势物种的优势度不显著,表明了其湿地功能不强;同时表明,天然湿地稳定性较差,生态脆弱,容易在人为活动的干扰下退化,这一研究结果与崔丽娟等(2005)、李融等(2011)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但相对而言,天然湿地的优势物种为水生、湿生植物,其优势度大,均匀度较园林化改造湿地差,说明其湿地功能大于园林化改造湿地。据以前的研究结论,实现湿地生态功能的湿生、水生植物在天然群落中优势度大,重要值高,其湿地功能完整[16、28、33],这与该项目的结论相互印证。该研究的α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湿地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优势度与群落的丰富度呈负相关,这与李融等(2011)、娄彦景等(2006)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河流湿地是自然湿地的一种重要组成,是城市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湿地野生动、植物提供着生存及繁衍的场所,也为城市居民提供着自然湿地的独特生态景观[4、5、8]。目前,如项目研究的河流湿地城区段的园林化改造,正在渭河流域内大范围地进行,这些工程的城市运动公园性质,较少考虑原湿地生态功能的维护,使得原本脆弱的自然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动、植物多样性降低[16,18,19,31,35]。
渭河湿地咸阳城区段,天然湿地的生态结构相对完整,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中芦苇、香蒲、寒芒等水生草本物种的重要值大,荻、寒芒,秦岭苔草及水芹等为其建群种,由它们共同构成的植物群落,比较完整地实现着河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及生存场所,为市民提供着湿地的天然景观。园林化改造湿地,实现了人居空间的延伸,增加了游憩功能,但地形、地势被改变较多,特别是其植物群落的构成以中生、旱生的木本植物为主,国槐、白蜡、大叶黄杨、北京杨及竹类为其优势种,它们的物种重要值大,而水生、湿生植物的占比及重要值大比例下降,使得原地段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综上,在河流湿地城区段园林化改造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需求,可将园林化开发与天然湿地的保留交错进行,分段开发,分段保留。必须进行的园林化开发,也应以维护湿地的结构及生态功能为前提,在植物配置方面,应取法自然湿地,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开发时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或破坏,使开发后,湿地变成了公园,而公园依然是湿地,而不是变成丧失了湿地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单纯城市运动公园[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