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徐浩程
最近,记者去某市一行政服务中心采访。服务中心位于该市主城区,上次走进这里,还是两年前,只不过当时不是采访,而是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去办事。随着行政服务集中成为大势所趋,进驻这个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业务越来越多,来办事的人也越来越多。基本每天从早上八点半上班到下午六点下班,服务中心大厅里都是人头攒动。
记得两年前,行政服务中心为了有序办理,就规定必须排号,为此专设了一个柜台,安排两名人员发号。当时那个柜台前排队的长龙,绝对能让期末考试前大学生去图书馆自习排队的长龙相形见绌。
这次记者去采访时,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他们也自觉业务量大,不方便管理,于是引进了现代技术,对来办理的人员进行秩序管理——搭建了一个平台,建立了一个公号,到此办事的人员必须在公号里面预约。“提前预约好时间段,按点过来,就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服务中心也不会排这么长的队伍。”
服务中心为此考虑很周到,担心部分来办事的人不了解关注公号、预约的流程,特意印制了不少宣传画册,挂在服务中心大厅周围。此外,还设了一个柜台,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为来咨询的人讲解。记者走进大厅,发现确实没有当年排队的长龙了,发号的柜台也已经不在。这样看来,似乎行政成本节省了不少,毕竟人员减少了一半,而宣传画册也只是一次性投入的费用。
但随着工作人员介绍的步伐,长队却在大厅另外一边出现,虽然没有两年前长,但也是四五十人的长队。一问才知道,原来发号的柜台不是撤了,而是搬了位置,来办事的市民在网上预约之后,还是需要再排队,在发号柜台领取号码,然后按照号码办理业务。
采访完后,记者独自走进服务中心大厅,与来办事的市民交流,不少人抱怨道,所谓科技手段的网上预约基本是“多此一举”。但这“多此一举”还必须得走,“因为服务中心规定,如果没有网上预约,现场就不能排队。”
于是,本来排一次队就能解决的事情,变成要排两次队才行。
本刊记者梁霜
自古“修桥补路,行善积德”,但对川南某镇的六名老人来说,因为筑桥倒给自己带来了一连串麻烦。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原本有一座漫水桥,一下大雨,桥就被积水淹没,出行十分不便,甚至还出过人命。于是村里的六名老人花了九个月时间,带头组织修通了进村的平板公路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老人们也被称为“筑桥六贤”。
然而,“天堑变通途”的喜事,很快变成了困扰六名修桥“主持人”的忧心事。工程完工了,就需按合同支付尾款,但后续资金却迟迟不到位。老人们和施工方多次到镇政府催促也没用。原来,筹款初期,镇领导表示,暂时没有相关的计划,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也很困难,但只要村民凑齐了30万,镇里会想办法解决剩下的资金。谁知大桥竣工之后,政府却未兑现修桥前的承诺。
“我们这么大的年龄了也不懂这些,怎么想到会录下来?”老人说,该承诺一无字据,二无录音,于是到头来,修桥剩下的欠款,算到了老人们头上,带头做好事的老人,成了“失信被执行人”。他们中有的老人给母亲的治疗费用被执行,有的老人家中黄牛被收缴。
当地纪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六人在集资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将工程仓促上马,没有考虑到各种可能存在的变数,其行为本身不值得推崇。但作为地方政府,面对愿意为乡村做贡献、主动出资修路的人吃官司,不求挺身而出,但求合理保护。这不仅是保护六位主持修桥的老人,更是保护民间对官方的信任与期待。”
事件曝光后,舆论也引起了政府的反思。经过筹划,政府发动社会力量捐赠了30万元爱心款项。欠款问题解决了,老人们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这么多钱,政府不容易。”事后村民们也说,“为家乡出力是应该的,但也不能一时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