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素养是在人工智能融合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从核心素养视角看智能素养应有三个侧重:协同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以人机协同的素养为基础;教师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为核心;教师以道德、情感和审美等人文素养为导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教师;智能素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教育形态,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极大变化。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使得学习更加便捷,如何在智能时代具备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智能化胜任力,掌握智能素养的内涵至关重要。面对智能时代的挑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提高自身的智能化胜任力,培养适应时代的智能素养。本文从核心素养视角,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智能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1. 核心素养对智能素养的启示
素养,英文可翻译为“Literacy”或“Competence”。“Literacy”早期包含听、说、读、写能力,信息时代被意译为“素养”一词,强调一种综合的素质能力,而“Competence”是指在知识与技能上具有能够胜任的素质。“素养”最早可追溯到《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里的“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延展到修养层面。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解释:“素养”指成功地满足需求或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核心素養”指特定的能力和素养,使个人能够有效地参与多种竞争或社会领域,帮助个人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全面成功地生活。DeSeCo项目从功能论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有助于学习者找到个人成就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传统能力,且在未来生活中找到工作并融入社会的横向能力。美国提出的“21世纪技能”,远超出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还包括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与核心素养的概念不谋而和。主要分为三大技能模块:①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同”(collabor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四种技能,简称4C技能;②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包含“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三种技能;③生活与生涯技能,包含“灵活性与适应性”、“首创精神与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技能”、“生产性与责任制”、“领导力与责任心”五种技能。而日本则将21世纪型能力(与技能、素养一词如出一辙)确定为:基础素养、认知素养与社会素养。在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基础能力支撑思维能力,最外层的实践能力是最终培养出人的具体表现。各国对“素养”的认识从关注基本的文学素养到技能素养再到人终身发展素养,不断探索素养的核心概念体系,目的是获得终身发展的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可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养也是围绕基础的智能知识文化素养到智能技术素养再到终身发展的素养,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养与核心素养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不需要掌握具体的智能技术,而是要学会人机合作、人机协同的素养,发挥教师与机器各自的优势才是智能时代教师的基础素养,同时智能时代还要关注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人机协同素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和人文素养。由核心素养的启示,教师的智能素养应有三个侧重:协同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以人机协同的素养为基础;教师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为核心;教师以道德、情感和审美等人文素养为导向。
2.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智能素养的内涵
2.1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以人机协同素养为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教育,教育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变革教育,首先体现在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其次,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服务,最后是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转变。教师工作重心发生转变,教育管理、教育监测、教育决策等活动将依靠机器完成,未来教师工作很大程度依靠机器辅助完成,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善于运用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未来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人与电脑的结合可突破人类个体认知的极限,从而驾驭复杂情境,超越个人认知能力,以及应对超越极限的变化。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对决都以人类失败而告终,深蓝(Deep Blue)电脑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谷歌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可见未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是必然趋势,未来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和平共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机协作。充分发挥人机协同素养,教师才能够从某些枯燥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释放教师的创造力和教育艺术,教师人机协同思维的转变是掌握智能素养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融合教师的智慧,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决策。
2.2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为核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还对学生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及对智能化社会的深度认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必备的核心要素。机器无法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实现人生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报告明确指出:计算思维已成为使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中蓬勃发展的关键心智能力之一。由此可见,计算思维作为一种计算、设计、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必须具备核心要素之一。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高阶认知。教师智能素养的核心还包括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2.3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以人文素养为导向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即使教师具备人机协同素养和系统的思维能力,也不足以应付时代的需求。机器没有“人性”概念,即使机器发展到拥有逻辑思维能力,但教师具有的道德伦理、同理心和审美智慧将是超越人工智能的重要筹码,是机器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人文素养是教师与身俱来或后天可培养的,从人类学角度看,这种人文素养是具有无限潜力的。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人文素养涉及到有关理想信念、关怀、创造性思维、审美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更是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关乎社会未来价值取向,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养应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教师正确的道德伦理、同理心和审美智慧,对于改善智能时代的结构,对于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人文素养的指向不仅影响教师个人发展更担负着社会责任,教师智能素养要以正确的人文素养为的重要导向,是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对解决教育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3. 结语
智能时代教师智能素养的培养以人机协同为前提,教师要灵活顺应时代发展,借助各种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而不需要掌握具体的智能技术,主要策略在于教师自身要掌握未来智能教育的走向,熟悉智能化资源的优势,积极使用大数据在线教育平台,应用智能助教和教育分析系统,掌握机器学习的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实现智能教学,充分发挥人机协同的优势,创建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环境。这些都是教师人机协同的重要体现,也是智能时代智能素养的基础。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养还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为核心。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养要以人文素养为导向,主要策略在于教师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教师注重自身理想信念、关怀、创造性思维、审美力、感悟力等方面的素质的提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伦理、同理心和审美,明确人文素养将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要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为创建人机协同的校园环境提供资金保障。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素養研究,从核心素养视角,初步提出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人机协作、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三个层面的智能素养构想,教师以人机协同的素养为基础;教师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为核心;教师以道德、情感和审美等人文素养为导向,以期为智能时代教师的全面发展和造福社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36(09):17-23+63.
[2]余胜泉.“互联网+”时代,教育走向何方?[J].中国德育,2017(14):46-50.
[3]陈凯泉,何瑶,仲国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信息素养内涵转型及AI教育目标定位——兼论基础教育阶段AI课程与教学实施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1):61-71.
[4]赵勇. 未来,我们如何做教师?[J]. 中国德育, 2017(11):48-51.
[5]罗海风,刘坚,罗杨.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心智素养:计算思维[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6):26-33.
[6]王东莉.人文素养: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重要素养[J].科学管理研究,2002(05):57-59.
作者简介:徐嘉欣,女,江苏高邮,汉,硕士在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25000,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