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产品的专注坚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简述工匠精神的定义、培养背景,提出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培养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20-02
一、工匠精神研究的背景
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职业院校应加强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体系,全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理念精神与“德才兼备、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
德国“工匠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严谨认真、勤奋敬业的工作伦理观。正因为这种全德上下普遍的工作态度,造就了百年来闻名世界的“德國制造”——象征高品质、精美、结实与耐用的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成为德国大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技工、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使得德国的工匠精神由传统伦理走向了现代工业。
(二)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
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得出的结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有近50%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倡导“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中国制造2025”发展升级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需要有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投入参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更需要无数踏实勤奋、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匠和大师的全力参与并默默坚守。日本和德国这些国家的发展正是源于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以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追求完美。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学习借鉴日、德两国的经验,积极转变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大力重视并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下,高职院校竞争激烈,能否培养一批批具备“工匠精神”并获得企业认可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否通过内涵发展和深化改革形成良好的办学品质和办学模式,将直接决定他们能否获得社会、企业的全面认可。
(三)学生就业、立业的需要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部分从事职业技术工种,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具有勤奋、踏实、苦干、巧干的品质,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未来是否能取得杰出成绩从而成功立业。当前形势之下,企业招聘人才往往会在技能之外提出许多要求,如员工是否能吃苦,员工技术是否高尖精,员工是否具备乐观、积极、精益求精的品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融合专业需求将追求卓越品质、追求人生价值等“工匠精神”传播灌输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与未来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采用“四导制”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方位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以便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专业导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技能讲座、专业技能授课、兴趣小组培养等途径向学生灌输“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学生辅导导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强化“尊师重教”等工匠精神;学生助导通过向学生展示自身精湛的实践技能,利用学生崇拜心理,引导学生养成“工匠精神”;而企业导师着重从企业文化传播、就业岗位人才要求等出发督促学生掌握“工匠技艺”和养成“工匠精神”。通过四导制使学生达到“精”和“专”的“工匠精神”。
(二)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制定了长效的校级竞赛制度,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探索组建“兴趣小组”,采取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老带新”方式,提高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制定长效的校级竞赛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提升学生工匠技艺,养成“工匠精神”,为就业打好基础。
(三)学院在“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名师学徒工作室”进行技艺传授和“工匠精神”传播
通过名师效应,利用学生的崇拜,在学徒和做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熏陶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工匠精神”。
(四)探索现代学徒制途径,校企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精湛的技艺,养成较好的“工匠精神”
通过数控维修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校企现代学徒制运行,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性综合素质人才。
(五)探索制定“工匠”表彰制度,激励师生掌握工匠技艺,养成“工匠精神”
对参加各级技能竞赛获奖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提升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工匠精神”培养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职业素养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时,教师势必对自己要求更高,势必使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匠人”。通过参与“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兴趣小组”的技能竞赛指导、“专业建设”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的培训师及执行者等活动,教师职业素养提到提升。现分院具有6名专任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长春工匠9人、吉林省技术能手1人、长春技能领军人才1人,建立“长春市张鑫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近年来承办吉林省高职院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器人安装与调试”“三维数字化建模与制造”“逆向工程及3D打印”“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等多个省级竞赛;承办东北工业集团、长春市总工会、吉林省模具协会等行业、企业10余项技能竞赛;“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示范专业点,数控技术专业群被遴选为吉林省“十三五高水平专业群”,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二)“学徒工作室”建设,学生匠心效果显著
“学徒工作室”使学生在“名师”的带领下,直接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快掌握工程項目所需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规范,使学生能够快速养成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效率意识,逐步养成“工匠”精神。以“张鑫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为例,2018年有2名“学徒”被四川物理研究所录取,月薪均超过1万元;15名学徒2017年被遴选为现代学徒制学员到“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造,现均已成为“智能制造”项目骨干力量;学徒刘瑞佳利用所学技能,在校期间从事“轻轨门闸摆闸杆”等零件的设计与生产工作,年利润10万元,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国家奖学金1次,2016年度长春市十佳大学生称号,被评为吉林省国家奖学金标兵和“自强之星”,并带领“学徒工作室”成员创立“长春市佳园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博士导师合作进行前沿科学项目研究。
(三)“兴趣小组”成效显著,竞赛成绩优异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自2009年以来,学院就成立了“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老带新”模式以及竞赛指导教师的辛苦付出,近年来学生参加竞赛成绩颇丰,分院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省级金奖15项。
(四)“四导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使得学徒工作室、兴趣小组运行等形成良性循环
“四导制”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了“精”和“专”的“工匠精神”,通过榜样效应每年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名师学徒工作室”“兴趣小组”,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大赛竞技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实践技能,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六、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升级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就业、立业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匠人”的摇篮,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匠人”。
参考文献:
[1]沈梅.“匠心精神”文化下的职业人才学徒式培养[J],商贸人才,2017(3):178-179.
[2]余景波,范晓艳,张峻.试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3-27.
[3]金璐,任占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8-62.
[4]周海英.中日德比较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高职教育研究,2017(10):5-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