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彦璐
[摘 要] 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下的机电一体化师和精密机械加工师中德班德语教学为例,结合四年来德语教学经验和教学需求,从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材、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方面出发,分析德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德语教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42-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制造业相关领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向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关注德国企业、教研机构开展中德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同时,为了中德项目需要,高职院校也逐渐重视面向制造业类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德语课程。显然,不同于大学普遍开设的德语二外课程,高职院校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下的德语教学更具目标性和特殊性。沿用传统德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满足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对德語教学的需求。德语教学问题不可避免。本文将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下的德语教学实践为例,结合德语教学需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下德语教学需求分析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签订了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从2015年开始组建机电一体化师、精密机械加工师中德班(以下简称中德班),中德班均由赴德参加师资培训的专业教师按照德国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学生按要求完成职业教育学习并通过德国HWK(德国手工业联合会)考证考试后,可获得由德国HW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去德国就业实习的机会。按要求,学生只有在获得HWK职业资格证书和达到德语B1级语言等级水平的情况下,才有资格申请去德国工作。因此,除了掌握好专业技能,德语将是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工具。
自2015年开始,面向所有中德班开设了德语必修课程。德语教学的开展,主要结合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就业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赴德就业申请签证,德语语言水平须要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中B1级。德语B1级考察独立使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语言能力要求,当在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中遇到熟悉的事物时,能理解他人讲话的要点;当在德语国家和地区旅游遇到状况时,能用所学语言应对;能对自己熟悉的主题和感兴趣的领域发表简单看法;能独立描述事件、经验、梦境、期待、目的;能简单解释说明计划和想法。学完德语B1课程一般需要600~800个学时。
语言证书只是一块赴德就业的敲门砖,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德方强调更看重的是学生应用德语去完成工作的能力。因为在真实的工作中会涉及用德语去理解工作任务、与德国员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安全规则等。
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应瞄准B1级语言水平所要求的语言能力,对症下药,结合职业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德语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在开展具体职业工作中实际应用德语的能力。
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下德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时间问题
中德班德语教学是按照中德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德班学生除了需要修满学院所要求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需在专科3年内学完德国同等专业3.5年的专业内容。因此,中德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安排紧凑,这样造成作为非专业课的德语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不足。德语教学时间每学期12周,每周4课时,精密机械加工师中德班三年德语总课时为288课时,而机电一体化师中德班仅为96课时。德语课时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在校完成B1语言水平等级所要求的德语课程。德语课时的限制会影响课堂上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制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取,降低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问题
中德班德语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练习法、引导法等其他方法为辅。这主要考虑中德班学生整体外语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中德班所学专业为工科专业,90%为男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学校。由于中学阶段不重视外语学习的原因,学生所积累的外语基础知识薄弱,对外语的认知水平不够,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主谓语概念都弄不清。因此,教师需要花时间分析讲解涉及语音、语法的基本概念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英德学习对比法、自主性学习法等其他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讲授法并不能有效促进德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问题
中德班德语教学需求不仅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还涉及机械类职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语言应用。目前,虽然市面上针对德语教学的教材不少,编写内容、结构、形式多样,但还是难以找到一本完全满足我院中德班德语教学需要的教材。《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语法详细且系统化,但内容显得过余冗杂,适合作为应试和强化教材。二外课程中普遍选用的《新编大学德语》教材,虽然在课时设置上符合我院中德班教学实际,并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主要以非德语专业的本科生为教学对象编写的,没有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特点和职业工作需求。目前,国内还非常缺乏专门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德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并结合机械类专业需求来编著的德语教材。
三、德语教学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
针对课时不足问题:(1)可以通过增加德语必选课的方式,尽量保证大一到大三每学期至少48课时的课时量,这样三年德语总课时可以达到288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培养语感,掌握必要的德语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德语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德语夯实基础;(2)对教学进行合理、紧凑、有效的安排。建议以课堂教学为辅,课后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学生制定统一的课后自主学习计划。学生按计划展开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预习、复习、巩固和拓展,完成口语训练。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情况起到监督作用,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建议以教师引导为主,主要讲授语音、基础语法、学习方法技巧以及针对所学知识、课后作业问题的答疑,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传授。(3)积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自主学习的渠道。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沪江德语网站、每日德语听力APP等学习德语的平台,教给他们学习和使用的方法。网络资源的共享使用,可以拓宽学生德语学习的知识面,以彌补课堂学习时间和教学内容的不足。
(二)观察学生学习问题变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在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对象、内容和目标来进行,还应考虑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问题,做到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学方法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德语入门阶段,学习问题突出表现在新旧语言的思维转变上。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语言学习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思维的学习,由于受中、英、德三种语言思维的影响,在德语学习入门阶段,学生对德语语言思维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入门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弱、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前知识和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讲授时间的占比,讲授时间占比可以稍大一些。
待学生有一定德语基础后,学习问题会集中在如何将学到的分离的语法和语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实际应用上。此时,教师要减少讲授时间,要有意识地尽量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让学生进行德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还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德语兴趣和交际能力,提升德语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结合中,要着重考虑如何使听说读写训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连贯性,不应把听、说、读、写应用分离开来。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所学语音、语法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实际应用之后,学生对德语学习会产生更多思考和需求,学生会面临如何去进一步深化拓展德语学习和更加灵活、熟练、多变地应用德语的问题。教师应尝试放开手教学,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即通过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去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灵活选取教学内容,采用活页式教材
各类德语教材的编写各有优缺点,因此,在教材选取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单一教材使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取各类教材中适合的教学内容用于教学。考虑中德班学生今后进入德企工作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只着重于德语日常交流,还应结合精密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来教学。因中德班专业教学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整的工作工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按照咨询、计划、执行、监督、评价、交付的工作过程来完成项目实训。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与工作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工作词汇,或者选取工作过程中的内容来开展德语教学,如教师可以去观察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交际需求,梳理可能会用到的交际语言,制定交际任务,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交际训练。不论是所选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师自己所编写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集中起来做成活页式教材,同时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汇总活页式教材的习惯,便于学生今后借助活页式教材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四、结语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会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会像本科院校一样拥有更多机会与德国相关企业、教研机构开展中德教育合作。制造业类相关专业学生会有更多获得去德国学习交流、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德语教学随时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根据学校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出懂外语的复合型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德语作为交流工具,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能习得更多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清华.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2).
[2]俞松.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教学改革试验[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0).
[3]吕亮平.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
[4]吴刚.我国高职高专二外德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5]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骏,傅荣,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