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班”与“傻家长”

2020-11-24 09:02张桂辉
杂文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班夏令营家长

张桂辉

“女德班”,既不是什么新货色,也不是什么好玩意。然而,近些年来,五花八门的“女德班”,非但屡禁不止,而且竟颇有市场:俨如荒郊野外烧不尽、锄不绝的杂草一样,一有合适的“气候”,就会新芽又萌、苟且偷生,被网友戏称为“打不死的小强”。

曾记否,2014年,“女德班”苦口婆心,教现代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2017年,“女德班”别有用心,宣扬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2018年,“女德班”不怀好心,鼓吹女性换男友会烂手脚……今夏,这些教学内容低俗、违反科学、歪曲事实、颂扬封建糟粕的“女德班”,則披上了“国学”的外衣,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心安理得地掏人腰包、骗人钱财。

近日,有媒体披露,死而不僵的“女德班”,2020年暑期,打着“夏令营”的幌子,又在山东曲阜等地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某“女德班”康姓负责人信誓旦旦地表示,用他的方法,十天就能“让一个人变好”。此人有何妙招?因为,他懂“人性”,而让学员们看令人“不适”的血腥镜头,就是所谓唤起“人性”的过程。康某还大言不惭地强调:“方法,不能论对错!”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女德班”也不例外。辽宁抚顺“女德班夏令营”,一共招收了22个营员,外加13名家长。为期15天的夏令营,孩子每人缴费5250元,每位家长的费用为1500元。这样的收费“标准”,谁核批的、算不算高,暂且不论,就所学内容看,无异于愚化家长摧残孩子。如,以教孩子“孝顺”为名,投家长之所好,在“女德班”老师一声声“跪——”“拜——”的号令下,一群5—18岁的女孩子,五体投地,虔诚叩拜……

信息时代,思想活跃,大人孩子,皆不例外。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行为叛逆、暗中早恋;有的孩子上网成瘾,不能自控;有的孩子学习不用功,目标不明确......诸如此类孩子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成为困扰望女成凤家长们的难题。所谓“有病乱投医”,一些家长不是努力寻求科学理智的教育方法,而是在听说“女德班”可以有效化解,能够让孩子“痛改前非”时,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急切切、傻乎乎地把孩子送进了“女德班”。还有一些家长,希望女儿能学一些传统文化,成为“知书达理”之人,但对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分辨不清,一说传统文化,就莫名崇拜,急忙忙地扑过去。“女德班”摸准了家长的这些心理,直戳其痛点,迎合其需求。于是乎,“哪里有需求,就在哪开班”,以致号称一站式养成“淑女”“闺秀”的“女德班”,行骗有招,敛财有术,门庭热闹,生源不愁。

放任“女德班”粉墨登场、招摇撞骗,后果十分令人担忧。人类社会实践证明,伟大的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争夺青少年”。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就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种种迹象表明,把孩子送进“女德班”,是对孩子的变相坑害。记得前些年,媒体就曾发出质问:谁来管管“女德班”?民谚曰,一个巴掌拍不响。在我看来,“女德班”之所以春风得意、恶芽又萌,有关部门管理不严、处罚不力,是“女德班”肆无忌惮野蛮生长的主因,其直接导致某些所谓的培训机构,不择手段,变着戏法,骗人钱财;而客观上,少数家长急于求成,分辨无能,盲目相信,推波助澜,寄希望于“女德班”,期盼着把孩子“改造”成“淑女”,也为“女德班”这个“烧不尽”的“野草”提供了“春风”。

打着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旗号,与中国优秀文化唱对台戏的“女德班”,之所以此起彼伏,甚或死而不僵、阴魂不散,从某种角度讲,与少数家长存在教育误区,乃至幼稚迷信不无关系。爱迪生有句名言:“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看看近年来各地“女德班”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其实质是在用看不见的手,别有用心、口蜜腹剑地摧残着祖国的花朵。可悲的是,有些家长非但狠心地把孩子送进去,自己也颇为虔诚地花钱“陪读”。我断言,只要有这样的“傻家长”在,“女德班”既不会自觉偃旗息鼓,更不会轻易寿终正寝。

猜你喜欢
德班夏令营家长
“女德班”与“傻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五味夏令营
“女德班”的尴尬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月度关键词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