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洛
[摘 要] 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一些地区、学校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方面收获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如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尝试从文化建设入手,将师德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等多种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以期构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大格局。
[关 键 词] 文化建设;思政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1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本文尝试从文化建设的维度出发,整合包括师德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等在内的各种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期构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大格局。
一、涵养正气,将师德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规范、行为和品质的总和,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的教师,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乃至周围社会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一)充分意识师德的重要性,涵养浩然正气
中国历来有重视师德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一说中的“传道”就包含着对师德的要求。德是做人之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将师德文化融入思政工作。
(二)积极营建优良的师德校园环境
作为思政工作重镇的高职院校,可利用廊道墙壁和電子显示屏,时时、处处提醒教师做一名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活动为载体推进优良团队的形成。
(三)教师要承担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的双重职责
一个教师,如果仅有深厚的才学,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也至多是一本“活词典”。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推己及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在思政工作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师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将有关理论知识和师德要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价值引领,将专业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专业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思政工作资源,如果仅就专业来谈专业,有时未免索然寡味。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增强育人观念,将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教育中,使学生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一)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如会计文化中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可从加强诚信教育出发,把“不做假账”的职业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文化有很多,都可巧妙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
(二)体现深切人文关怀
如社会工作课上,教师可结合医学经典案例阐述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包括注重心理疏导、保护患者隐私、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着装整洁规范等。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自然会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三)感悟职业发展历程
如经贸类专业,可拓展商业文化,教学资源中纳入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讲授范蠡经商致富等内容。
三、同频共振,将课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从广义上说,高职院校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随着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观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大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一)优化学校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适当增加文化艺术、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
(二)开发一批特色课程
可整合学校资源,结合自身某一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力量开发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材。要深入挖掘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可通过专题讲座、团队学习、理论宣讲、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开阔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三)形成系列经验做法
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可根据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人文艺术类等不同专业学科的性质特点,分别把握好成果培育的重点。
四、寻根乡情,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地域文化具有区域性质,凝结着一定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生产创造的产物。地域文化包含很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意识相吻合的内容,是最接地气的思政教育资源,寻根乡情,很多方面可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工作。
(一)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们来自哪里?你们的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这样可以丰富拓展思政教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他们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思政教学中巧妙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度。思政教学中有机渗入地域文化的元素,则原本“高冷”的课堂无疑似一池春水被微风吹皱,接地气的思政教育一定是有效的。
(三)创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
俗话说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提倡彰显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来说,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可以较好地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五、拓展时空,将网络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属于“新新人类”,他们对网络文化具有毋庸置疑的天然接受能力。从事思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放下身段,用心聆听新时代大学生的心声,不能用早已过时的手段、方法对待新人新事,要勇于和善于跨越“代沟”,认真思考和研究网络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要利用网络媒体拓展思政教育空间。高学校可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好社团、网络互动,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新型育人机制。最后,发挥网络优势开发网络思政资源。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时间碎片化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学校应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着力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
六、文道合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宝贵的人文思想及人生哲学都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用“拿来主义”,将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思政教育。
(一)引领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元素均包含在浩瀚的中华典籍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升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精髓。作为“道夫先路”的教师需在深入研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引领大学生进一步回望历史,认同传统,正视当下,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准确把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当今大学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但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很难达到理性高度。
(三)注意避免传统文化引导的两个误区
一是贪大求全。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不可身处宝山应接不暇,到处“开凿”,将有限的精力、财力耗费掉,事倍功半。如同猴子掰玉米,過程很辛苦,最后结果很少甚至空手而归。正确的做法应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或“只取数瓢”。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切中要害,把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传统文化内容挖掘出来并进行有机整合,以某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接受。二是揠苗助长。过分高估学生的实际,教材越编越厚,讲解愈发玄妙,逐渐偏离教育根本,偏离教学目标,始终如隔靴挠痒,不得要领。如面对诗歌高峰的唐诗,怎么办?如何掌握?作家刘心武认为,不必太多,十首足矣!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刘心武的说法尽管较多适用于普通大众而非文学专业类的学生,但其中包含的尊重教学主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道理,却是值得深思的。
思政教育是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大格局的构建任重而道远,需要文化建设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从内容上讲,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包含以上的师德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方面;从逻辑上讲,以上这些方面还可能存在概念交叉甚至模糊之处,还可以从其他文化建设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解读、建构。但无论怎样,抓住了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学校思政教育的大方向不至于跑偏。
参考文献:
[1]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5-17.
[2]回良玉.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N].新华日报,2014—09—08.
[3]魏晓晓.新时代“网络成长”视域下的网络思政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48-49.
[4]何洁.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4):74-75.
[5]程莉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9(1):142-146.
[6]王东清,刘静静.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经济师,2019(3):203-205.
[7]李洁,王亮.“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北京教育,2019(2):41-44.
[8]赵康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9(2):96-9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