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研究

2019-12-05 08:40管雪妮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管雪妮

摘   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高等师范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为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创客教育教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同样需要进行变革。文章基于新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合作学习、对外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求在我国实现“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7年,教育部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1]。社会变化与中小学的课程革新同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1世纪的儿童是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的原住民,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优势,如何保持并持续开发儿童的技术优势、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杜威曾说过: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水平。

1    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在社会层面,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的推动,教育市场内涌现了一批STEAM教育、青少年编程、创客教育等类型的教育机构。据鲸准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少儿编程教育创投及行业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至少有20家少儿编程培训机构获得融资。目前,少儿编程市场规模处于20~100亿元,预计在5年内,此市场规模可达到500亿元[2]。与此同时,STEAM教育、青少年编程以及创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经费投入问题、教学设备问题、师资问题等,但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问题,优秀教师的紧缺严重限制了未来的发展。

在学校层面,随着政策文件的发布,教师和学生重新将目光聚焦到以往被认为是“副课”的信息技术课程上。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课程自2000年开设以来,经历了多次课程变革。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以及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4个模块。其中,设计制作活动模块包括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两部分。在新版课程指导纲要中,首次对中小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的目标要求,希望中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能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提高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部分首次新增二维三维转换、趣味编程、物联网、开源机器人等新内容;在活动方式上强调设计制作,让学生利用各种可接触的工具,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实践,转化为真实的物品或作品;在课程实施中,以小组合作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同时需要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2018年,教育部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等学科进行新一轮的修订,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计算思维,提倡项目学习与探究学习,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在课程结构方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课程类别设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3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和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6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块。同时,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进行优化,既有算法、数据结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等经典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源硬件等新技术、新领域。并且,首次以选择性必修的方式将人工智能这种本来是学校社团开展的活动课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

可见,无论是国家政策的实施,或是社会层面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或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新课标的修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更需提高知识水平与多方面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未来职业需求。与此同时,社会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却急缺专业教师,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间出现严重的鸿沟。因此,本文以人才培养角度入手,以新疆某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探究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2    新疆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掌握知识现状

为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知识能力的现状,笔者曾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研究》一文中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求的知识点为参考对象,对新疆高校162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進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新课标》中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处于“知道”层面与“好像理解,不会应用/编程”层面之间,能达到“理解”“灵活应用”“能教学”3个高级层面的学生很少。相比于基础知识模块,对于新增加的三维设计与创意等模块、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模块中,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差。

与此同时,在工具类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往往脱离真实的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后不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应用所学技术。例如,平面设计、AE等课程的学习并没有紧紧与教学设计、教学产品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案例是空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工具类软件的讲授没有找到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后自然不能掌握某节课真正的内涵与技术应用。

5.2.4  实习实践脱离实际

在教学计划中虽然安排了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专业实习等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到中小学参与教育见习与教育研习,缺少这两个关键环节的实践,他们不能了解真实的教育场景与教学过程,不能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有效的对接。在第3学年第6学期,学校为学生安排了为期3个月的支教活动,基本占据了第6学期的全部时间。学生在经过两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若是能到真实的实践场景中进行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益处的。但目前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践场所一般为南疆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和实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进行的是抄写教案、复印文件等简单、重复性工作,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由于缺少规范的示范也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6    对策与建议

培养方案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培养方案为标准来执行。如果培养方案出现问题,则学生培养也可能偏离轨道,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行动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此文件中提出了8点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举措。针对以上教学计划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基于《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

《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技术”。因此,高校必须建设智慧型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利于创造的环境和工具,在此环境中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实践中的创造者。学习环境需要满足移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并可以支持多设备的使用,学习环境越贴近真实环境,学生越能更好地工作与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除了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自由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物理场所之外,还需要建设、开发虚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们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提高教学基本功。

6.2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从201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始,该高校开始执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培养方案中,新增了“创客教育”“数字化校园工程规划与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等新课程,较好地适应了《新课标》中某些模块的要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些新增的课程大多开设在第4学年的第2学期,此时学生即将毕业,处于升学、找工作的抉择时期,学生的重心已经不在课堂上,此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效果可能不尽人意;另外,无论是创客教育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习,可能会出现流于表面的现象。

根据《新课标》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来看,学校至少需要3种类型的课程才能满足中小学的需求。第一类的课程为“3D设计与打印”“电路设计技术”“焊接技术”等;第二类课程为“编程与开源硬件”;第三类为“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等。只有通过这3类课程的系统、全面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才能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满足未来教师的要求。

6.3  开展项目合作学习

无论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还是《新课标》,均提出了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教育教學的要求。为实施项目式教学,高校师范生首先要掌握项目合作学习的环节,同时,具备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否则,习惯了被动学习的高校师范生便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转换身份,实现项目合作探究。为此,高校在更新教学环境、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转变教学方式,变传统的讲授为项目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6.4  对外协同发展

目前,不少高校与企业、政府合作,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整合,但由于企业的营利性诉求和学校的公益性文化冲突,单纯、单向的供需关系无法促进校企双方的融合,企业只“需”不“供”,很难与学校深度合作;学校只“供”无“需”,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转型发展的学生[4]。为解决这样的矛盾,让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真正地对接起来,学校可与校外企业联合协同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可向高校提供教学所需的课程、工具、项目和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培训后的学生又可到教育机构实习、工作,为教育机构提供所需人才,同时,学生也可获得工作机会。这也要求学校尽快将企业的技术和文化进行课程化改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佚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师资建设,2017(4):52-66.

[2]鲸准研究院.2018中国少儿编程教育创投及行业研究报告[EB/OL].(2018-08-02)[2019-09-10].https://www.jianshu.com/p/f2280d397196.

[3]李艺,朱彩兰,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3(7):13-17.

[4]搜狐新闻.产教融合如何落地,“技术积累和创新”才是关键.[EB/OL].(2018-09-27)[2019-09-10].http://www.sohu.com/a/256453164_9995098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