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佳岐
摘要: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华文明保护和传承的高度重视。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关键词:《伎乐天》 敦煌舞 敦煌莫高窟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070-02
莫高窟内彩塑、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吸收了古代中西艺术之长,反映了1000多年间佛教文化、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而作为“敦煌舞”这个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乐舞形象为原型,经过当代的舞蹈艺术家和研究人员的不断提炼、创作,重新复活于舞台之上的一个舞种,更是敦煌艺术的结晶。在首届“一带一路”敦煌舞蹈文化研究论坛上,史敏教授《伎乐天》专场晚会以《天宫伎乐》《觉悟》《闻法飞天》《七步生莲》《心灯》等多个作品,多角度、多次层,精美呈现了一场敦煌舞蹈盛宴,为加快推动敦煌舞在全国范围内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敦”大也,“煌”盛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这颗“大漠中的明珠”所蕴藏的丰富艺术宝藏,多少年来令无数艺术家心驰神往。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要的要求。今夏时节,全国敦煌舞领域的翘楚汇集一堂,在北京舞蹈学院这块敦煌舞蹈艺术的最前沿热土上,首届“一带一路”敦煌舞蹈文化研究论坛顺利举办。盛会因为多方参与而丰富多彩,倡议因为每一个人的践行而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新时代、新丝路、新发展,敦煌舞蹈艺术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需要敦煌舞蹈人持之以恒、精耕细作。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蹈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这次论坛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及其所蕴含丰厚艺术价值,令所有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受益匪浅。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史敏教授对文化、对艺术、对梦想的纯粹追求。这位“落入凡间的女神”,历经多年的教学探索、创新、积累,排除万难,不懈努力,将一个又一个从壁画中提炼、凝结的生动形象“复活”在舞台上。而这次史敏导师工作坊《伎乐天》专场晚会,其“仙境”般的画面如梦如幻,动听的旋律令人心驰神往,大家仿佛置身在佛国世界!
剧场外,一幅长达30米的画卷徐徐展开,伴随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淡雅沉香,整个大厅已充溢了浓厚的氛围感。画卷后方的屏幕正在播放着此次演出的影像资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好似仙境一般。穿过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个历史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敦煌乐舞壁画,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让观众在演出开始之前即可对敦煌文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走进剧场内,悠扬的古琴旋律索饶在观众耳畔,只见一位身着白纱的女子坐在舞台一侧,现场展现着她精湛的演奏技艺。而整个剧场内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大众对敦煌舞蹈艺术的喜爱是超乎想象的。慕名而来的观众导致整个专场演出一票难求。
对莫高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洞窟内并没有现代化的灯光设备,我们可以试想,这一刻,踏入窟内的你会看到什么样的场景。而编导以巧妙的构思,用特殊的代入感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场内一片漆黑,舞台上缓缓走出一人,手持电筒,追寻着一束微弱的灯光,我们隐约看到了天宫伎乐的影子,忽隐忽现、十分神秘。而此时的观众们更是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关注着舞台上的一切,仿佛整个空间都静止了。就这样,这幅若隐若现的敦煌壁画藻井图呈现在眼前。《伎乐天》的视觉盛宴也正式开始。
舞台之上,伴随着演员们的精湛技艺,辉煌的壁画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场面令人如痴如醉。作品《天宫伎乐》对空间感设计的别具一格,编导巧妙的运用了舞台低空间的壁画和高空间的镜面反射作用,上下呼应,交相辉映,360度无死角的充分展示了这幅壁画的精美绝伦之处。伎乐菩萨从壁画中慢慢复活浮动,在不脱离敦煌舞蹈“S”型特征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托举等拓展空间的舞姿动作,四组“飞天”盘旋而起,飘带如清风拂面,整个舞台的空间运用充盈、丰富、饱满,既符合舞台艺术的审美高度,又能渲染出满壁舞动的壁画艺术。
敦煌文化孕育而来的形象,却打破了敦煌舞蹈的一贯风格。《觉·悟》中的人物形象是提取于敦煌的,但有趣的是,这个作品却几乎没有运用到敦煌舞蹈的元素,是整场晚会唯一使用了现代舞编排技法的作品。一位来自公元366年的和尚形象,身披僧袍缓缓的走着。舞台深处隔着一道纱幕,仿佛开启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法”路长漫漫,黄沙中身心俱疲。转角,纱幕褪去,灯光营造出了一条明亮的道路,战胜心魔渡得彼岸,这条路借助舞台灯光的纵深感和动作的编排,恰到好处的阐释了无数追寻其脚步的世人,不燥不惧,到达心灵的法岸。
女子三人舞《闻法飞天》是依据莫高窟第148窟盛唐时期的“六臂飞天”而创作的剧目。夺人眼球的是其舞蹈服饰重要的元素——飘带。出于编导对作品大胆的创新,使得24米的长绸与演员合为一体。红色、蓝色、绿色的长绸萦绕在演员身周,在翻腾、跳跃、旋转的过程中,延展翻卷出层层的“S”型波浪。作品难能可貴的是“身绸合一”的至高境界,舞蹈演员需具备极强的道具应用能力。结合对肢体气与力的精准控制、把握,才可以达到对长绸如此娴熟的演绎。除了以女性形象为主的轻歌曼舞,整场演出也不乏以男子形象出现的舞蹈作品。莫高窟第285窟窟顶绘有诸神万物,象征天地宇宙,壁画中保存了“雷神”形象,于12面连鼓中腾空飞起,手脚同时击打鼓面,急劲有力。作品《雷公鼓》并没有落入程式化的俗套,而是启用了12名男性演员替代了其12面圆鼓。最令人难忘的是服装的精巧设计,还原了壁画中雷公所穿戴的蓝白色相间的华丽服装,周边男子所表现的一圈鼓面,也是运用巧妙的服装设计而完成的,立体感十足。生动演绎了隆隆鼓声、不绝于耳的逼真场景。此作品也准确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仰。
超凡脱俗的舞乐境界其根源,是敦煌壁画所诠释的佛国净土。在此次演出中还有一位特殊且受人敬仰的参与者,他就是来自青海玉树的希愿然扎活佛。一束追光下,希愿然扎活佛栩栩走来,他缓缓移至舞台侧方,坐在菩提树下,静静打坐。作品《七步生莲》以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故事为依据,在表演的过程中,活佛诵唱的佛经中,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将我们带入了神圣、纯洁、庄严的国度。而前一秒舞台上还是凝固的画面伴随着耶律夫人的出现瞬间涌动了起来,展示着其不可思议的梦幻境界。紧接着,美丽的迦陵频伽,若天若人,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轻盈的动作设计和表现出的盛开莲花搭配的惟妙惟肖,带有鸟身的服装更是极具特色。
编导在整场的舞美设计中并没有过多采取绚丽的舞台装饰,反而追求的是舞美设计与作品内涵的深度契合,简约而不简单。上述作品仅仅是《伎乐天》晚会的部分优秀作品。而本次专场演出的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来自于史敏教授多年的课堂积累,不仅具备艺术性、观赏性,同时还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训练目的。而此次专场演出的编导团队和演员团队,也都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和在校的古典舞系优秀学生。
作为整场演出的灵魂人物,史敏教授13岁就与敦煌舞结缘,这条路她一走就是几十年。而舞台上陆续播放出了一张张老照片,生动的展示了史敏教授的艺术生涯之路。最后一个作品《心灯》是她与全体演员共同完成的。舞台正中,她极富敦煌神韵的舞姿,回旋曼妙、沉稳洒脱。一束逆光放大了她的身影,照亮了所有演员,照亮了无数为敦煌舞艺术事业而奋斗的前辈们。此时,笔者清晰地看到,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写到这里,自己也不禁热泪盈眶。
敦煌舞是从沙漠石窟中挖掘出的舞蹈艺术,敦煌舞的创新发展是一条寻古迹、辟新径之举,聚焦“一带一路”大视野下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格局为我们提供的种种新的机遇与新可能,以主动进取的态度,用敦煌舞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向世界讲述敦煌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