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平
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人格进阶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生态人格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对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继承和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复合型人格,它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伦理精神和互生共济的诗性智慧,它赋予了生态文明时代人格新的内涵。
生态人格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人格。生态人格是人類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的不断认识和精准把握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责任、价值、尊严和品行的统一,更是人格主体“是其所是”的规定性表征。生态人格是人类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安身立命所需要的时代品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对生态精神的渴望,而且也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人格是现代化诉求的理想人格。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歌时提出了“诗意地栖居”的命题,即要求人们去感受在本地表现得特别明显的那些周期性的普遍现象—季节、生命的巨大的再生能力,生命的支撑,时间与空间的协调一致。在海德格尔那里,生态人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一性,它是跨感性和理性两种境界的,因而是身体和灵魂的统一。正如他所言:“真正可怕的东西并非世界成为完全技术的世界,更可怕得多的是人对这世界变化没有准备,我们还不能够沉思地达到适当地探讨在这个时代真正上升起来的东西。”
生态人格是蕴含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德性人格。生态人格强调人的道德理性和精神主体性,表征人对自然的良知和信念,体现天人合一的伦理智慧,彰显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伦理精神。生态人格的塑造须以道德理性为出发点,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摈弃“人类中心主义”,拓展道德共同体的界限,形成“人—社会—自然”互利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能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对象都置于复杂的时空关系之中来对待,真正“诗意地栖居”于自然之中。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是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文明的产物,生态文明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相匹配人格以获得其发展的主体条件。生态人格不仅是道德认知的范畴,更是道德实践的范畴和学贵力行的道德人格样态。塑造生态人格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人格的塑造上任重而道远。通过教育改革促使人的转型,进而塑造富有魅力的生态人格也许是当下教育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