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满
摘 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次次地证明,从传统习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落后,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和阻碍,改革则成为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在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程中实现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解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历史发展的视域认真地审视,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视域;必然性;客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1-0012-03
一、“改革”的词义及本质内涵
“改革”一词由“改”和“革”二字组成。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诸多对“改”字的使用,较早的有《周易·第四十二卦益风雷益巽上震下》中记有:“有过则改”,《周易·第四十八卦井水风井坎上巽下》中记有:“改邑不改井”,《周易·第四十九卦革泽火革兑上离下》中记有:“有孚改命”“改命之吉”。《尚书·仲虺之诰》记有:“改过不吝”,《尚书·召诰》中记有:“改厥元子”,《尚书·蔡仲之命》中记有“惟尔率德改行”“罔以侧言改厥度”等等,而“改”的词义一致,即“更也,从攴己声。李阳冰曰:“己有过,攴之,即改。”[1]“革”的最早记载和使用源于《易》书中,《易》书为华夏文化大道之源。《周易》之第四十九卦《革》,兑(为泽)上、离(为火)下,即“泽火”革。“革”之义为:“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从三十,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1]“改”和“革”二字组成“改革”一词合用,史书典籍中亦多见。如《史记》卷68之《列传》第八记载了公孙鞅入秦、改革强秦之事,唐人司以贞索隐有云:“索隐述赞曰: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后汉书卷三四·列传第二四》有记载:“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益少。”另外,《晋书》《宋书》《南史》《北史》《宋史》《明史》等,均有“改革”的记载,此亦不一一列举。“改革”一词早已融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改革的思想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圣贤明君、仁人志士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之政治理想的有效途径。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次次地证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不相适应,甚至成为桎梏和阻碍,改革则成为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论依据在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当社会意识、社会制度与社会实践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社会意识、社会制度与社会实践不相适应时,就要阻礙社会实践的发展。而社会实践是第一性的,在人类前行的历史进程中起决定作用,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将面临挑战,这就是社会改革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必然伴随着制礼作乐、安邦定国和与时偕行、改革变通的辩证过程。
二、从历史发展的视域看当代中国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在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程中实现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人类发展史可追溯到远古伏羲氏①时期,《周易·系辞下》有记载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里清晰记录了秦国任用商鞅①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经过十年系统性的改革,直接的成果是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更远的影响则是秦国的崛起,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秦朝统一之后,缺乏治理大国的成功策略,尤其是不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调动民众积极性的具体政策,而“以吏为师”,实施严刑酷法,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战争,最终迅速瓦解了秦朝政权。
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每一次朝代的兴替、每一次政权的更迭,无不包含了变革、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改革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其间,每一个相对稳定的朝代若要长时期地统治下去,也必然要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秦末农民战争到汉初的休养生息是变革、也是改革;汉末土地兼并严重,王莽改制也是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也是改革,其间另有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科举取仕、唐初租庸调制也是改革;北宋王安石颁行“一条鞭法”是改革;明朝张居正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收税是改革;女真族发展为满族、学习汉文化、入主中原270年之久,其改革的精神蕴藏其中;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也是改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深层次的改革,一切革命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改革,改革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所以,当代中国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变则通,通则久。”当代中国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
现代中国,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缔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建国原则指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中国人民挺立起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國家尊严。而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使社会主义制度从空想到科学、从形成到巩固、发展。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解答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历史命题。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则证明了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改革决策的正确性。
三、当代中国改革的成就及其主客观原因分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由时任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主持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议公报》指出:“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就这样吹响了,40多年来,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等等。”[3]科技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华夏之邦科技兴国的百年梦想:“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等等。近年来,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高端装备大步走向世界。2017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 606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20.3%。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3]当代中国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教育领域取得40年前无法想象的成就:“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公共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88.8/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9.6/10万。”[3]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并逐步走向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央,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十多亿中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建家园、狠抓经济、共谋发展,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向前;国际上,我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振兴民族经济、追赶世界科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辉煌的原因,无外乎国内、国际或称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国内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观优势突出表现在当代中国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民族优势、传统优势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十多亿中国人民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亿万中国人民在实现自己人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中,推动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克难事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灵活机动、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充分保障亿万人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理论优势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逐步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哪里?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执政能力,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优势在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奠定了当代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时俱进、因时损益、崇尚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口优势在于众多的人口提供了巨大了劳动力资源,人多力量大,共同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1978年末我国人口达到9.6亿,1981年末突破10亿,1988年末突破11亿,1995年末突破12亿,2005年末突破13亿,巨大的人口红利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又拉动了内需,共同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优势在于我国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友好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传统优势在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忍辱负重、刻苦自励、勤劳勇敢、忠厚敦实,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不管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泰然自若,努力把握和平环境、抢抓机遇,发展自己。以上这些主观优势,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决定因素。
从国际的角度看,国际政治方面的优势在于,当代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巩固传统友谊,拓展新的国际外交,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建广阔、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方面的优势在于,当代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贸易全球化,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出口,拓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对外贸易纵深发展。实施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努力开辟国际市场,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世界文化方面的优势在于,当代中国尊重各国文化传统,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积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赢得世界人民的认知和认同,增进文化交流的友好往来,提升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国际秩序方面的优势在于,当代中国积极推动建设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珍惜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担当大国责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诸多国际优势,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客观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共同铸就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成就。
四、结语
人类前行的历史是在创制、巩固、发展、变革、再创制、再发展、再变革的历程中实现的,是创制与变革的辩证统一。人类历史要继续向前发展,创制与变革就不可避免。我们要以历史发展的视域,按照历史前进的逻辑顺序来看待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历程,既要肯定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也要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既要认识到改革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还是一个长期而无法完全预知的过程,其中问题与矛盾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取决于不浮躁、不张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们。面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客观分析、以历史发展的视域认真地审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抓住矛盾解决矛盾,当代中国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顺利地实现。相反,沾沾自喜、自吹自擂、裹足不前是要不得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志之士将继续砥砺前行。